精致化开启聊城现代农业新征程

13.02.2015  10:07

  坚持龙头带动,打造精致农业,聊城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豪迈向前。笔者在聊城市农委采访时深深感到,聊城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思路新、措施硬,敢攻坚、善落实,结出累累硕果,交出了一张靓丽的成绩单!

  占全国5‰的耕地

  产出1%的粮食和2.3%的蔬菜

  2014年3月21日,高唐县大杨村村民杨红军拿到编号为PHD2201437150000000001的我省第一份小麦商业保单。“两份保险,每亩地只交12块钱,我种的104亩小麦一旦受灾,不仅可获得最高320元/亩的政策性保险赔偿,还可另外获得320元/亩的商业性保险理赔。”杨红军说,“有这双份保险,我种粮的劲头更足了。”

  开展小麦商业性保险试点只是聊城市抓好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2014年,该市共争取落实中央、省小麦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共计10.59亿元,试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千亿斤粮食、小农水建设等项目整合,集成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深耕深松、“一喷三防”、“一防双减”等关键技术,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田117万亩。

  辛勤的耕耘,使拥有不到全国5‰耕地的聊城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4年,总产达到了122.94亿斤,较上年增加6.26亿斤;小麦、玉米两季合计平均单产1020.9公斤,首次达到“吨粮市”标准。小麦攻关田最高单产达885.84公斤,创全国冬麦区最高记录;玉米攻关田最高单产1000.9公斤,首次实现过“吨”,居全省前列……

  在产出全国1%的粮食的同时,其蔬菜产量也达全国2.3%。2014年,全市瓜菜菌播种面积达到370.8万亩,产量1602.3万吨,产值185.1亿元;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10万亩;复种指数达到2.71。了解到这些数据的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会长汪荣江表示:“聊城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蔬菜第一市’!”

  汪荣江发自肺腑的感慨是聊城蔬菜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聊城市在蔬菜生产上以调大、调优、调强、调活、调新为总基调,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中小拱棚、地膜覆盖、露地生产合理搭配的栽培模式,加快推进工厂化育苗、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和技术,一批千亩级、万亩级的种植基地逐步形成。聊城市已成为全国、全省最重要的蔬菜输出地之一。

  龙头高昂

  龙身飞舞

  聊城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全省居前,但因加工、流通环节发育不足,导致聊城农业大而不强,附加值不高,带动能力不足。对此有切肤之痛的聊城,几年来着力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

  “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聊城把龙头企业摆在农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连续两年组织三农大观摩活动,加大扶持考核力度,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切实拉长聊城农产品加工链条。”聊城市副市长郭建民介绍。

  “龙头高昂,龙身才能飞舞。”围绕抓好龙头带动,聊城市农委牵头举办了北京金融企业家(聊城)恳谈会,创新开展全市龙头企业30强评选活动,连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使全市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新发展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6家,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5家,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90家,总产值达1051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78家,总数达到9084家;新增家庭农场157家,达到257家。

  在流通方面,聊城更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该市全力推动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把它作为全市农业产业调整振兴的龙头。市农委积极帮助其解决建设及运行中的困难,并以中心为依托打造电商、质检和可追溯体系,组织市内外农产品生产商、采购商进场展示交易,成功为该中心争取到“中国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称号。目前,市场已竣工和正在建设370万平方米。蔬菜市场日交易量1000吨,交易额240万元;果品市场日交易量400吨,交易额100万元。以此为龙头,聊城市农委积极组织实施10处重点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4亿元,市场年交易量1508.52万吨,交易额43.6亿元,为聊城农产品南上北下、进京入沪创造了条件。

  绿色理念引领

  产业迈向高端

  2014年10月17日,阳谷县高庙王镇先运朝天椒合作社的朝天椒还没上市,便已收到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经销商郭勇的10万元预付货款。据悉,该合作社的朝天椒要比市场价贵一半以上,但理事长方先运却根本不愁销路,因为他们种植的“阳谷朝天椒”已正式被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也成为其广受欢迎的一大原因。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为了抓好农业品牌建设,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聊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奖励政策,对首次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予以奖补。内增动力,还要外强推力。2014年4月份,该市农委成功争取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与聊城签署了《共同推进聊城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聊城市绿色食品认证打通了绿色通道;作为落实协议的具体措施,该中心连续两年在聊城市举办了绿色食品专场评审会。

  2014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508个,其中绿色食品397个,绿色食品增量、增幅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三品一标”总数达到800个,基地面积达到443.5万亩。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水城金秋绿色食品博览会,组织名优特色产品参加全国农交会、西班牙精品展等各类展会,提升了聊城市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聊城农产品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质量一旦出了问题,对全市农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聊城市市长王忠林说。为此,聊城市给农业部门下了死命令,要求“用脑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产品从种养到餐桌的整个环节严密把控,环环扣死,压实责任,在全省率先建起市、县两级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在大型超市、骨干交易市场推行产品编号可追溯制度。2014年,聊城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8%以上,全市未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让梦想变成现实

  聊城作为地少人多的农业大市,要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一个重要抓手和载体。瞄准这一目标的聊城经过积极争取,于2014年6月与山东省农业厅签署了支持聊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9月,聊城获得了参与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评审的资格。拿到了与诸多高手PK“入场券”的聊城市深知机不可失,对创建工作深入研究、周密安排,市长王忠林亲赴现场,陈述答辩;聊城市农委领导先后十几次到农业部和各相关单位汇报创建示范区的基础、优势、思路和打算。最终,聊城以山东省第一名、全国前五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标志着聊城农业不仅在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可,也为聊城市未来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争取了支持。

  “聊城能在全国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而是全市上下以扎扎实实工作拼出来的。”聊城市农委主任侯德功列举了聊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一系列优势:政策叠加优势、产业发展优势、设施装备优势、科技创新优势、体制机制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聊城是《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山东省唯一一个连续四年小农水重点县全覆盖的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87%,居山东省第一位;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聊城拥有全国唯一的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唯一的黑毛驴良种繁殖中心、全国唯一的鲁西黑头羊良种繁殖中心、全国唯一的毛白杨基因库,冠丰种业还被中央领导称赞为“民族种业的骄傲”……

  “这些荣誉、这些成就,没有敢为人先的胆识、没有头拱地的劲头是干不出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正是凭着一股执著劲,矢志不移地朝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迈进,才能变劣势为优势,变优势为胜势,才有了在竞争中超出别人的底气。”侯德功说,2015年将是聊城市实施精致农业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元年。面对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展示新作为,聊城市农委将全力推动农业转调创,系统探索出精致农业发展的路子,实现聊城市农业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市将在鲁西大地崛起!(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