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路径探析

01.06.2015  12:54

即墨市审计局 张贺

2014年10月,国务院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意见》勾勒出了未来我国审计全覆盖的范围:凡是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都要审计;不仅有传统意义上对财政资金的审计,还有对中央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文件助力反腐,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被首次写进政府文件,以求“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在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各级审计部门受到审计力量的配备与扩大审计覆盖面的要求不匹配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某些单位长期处于“被审计遗忘的角落”,处于审计监督的“盲区”。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需要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攻坚克难。特别是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审计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正确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既要全面覆盖,更要突出重点,避免走进监督误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明确审计对象并分类管理,建立全覆盖审计网络。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据库,摸清审计对象底数,实现常态化、动态化管理。实施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可以按领导干部事权、财权和单位性质将审计对象进行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做好定期轮审工作。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对业务量小、资金量少、管理比较规范的单位,坚持离任必审。选取某些资金量、业务量较小的单位试行离任交接审核替代离任审计,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第二,加大审计查处问题的力度与深度。要做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不是单纯地看账,揭示一些表面问题,而是要做到审计覆盖面广、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审计全覆盖是有质量和有深度的全覆盖,如果仅是蜻蜓点水,片面追求审计全覆盖的数量,就失去了审计监督的意义。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不放过任何疑点。坚决查深查透查实,紧盯财政资金管理、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重点揭示挤占挪用、贪污侵占、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坚持查清事实和落实责任相结合,查深查透深入分析各环节、各单位在审核把关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漏洞等。

第三,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全覆盖审计效率。统筹审计机关内部资源,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财政决算、专项资金等审计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审计项目中的被审计对象、重点审计事项、审计范围等,统筹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建立经责审计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整合内部人力资源和审计成果。在离任审计中突出加强对临近到龄正职、群众有反映干部的审计,并设定责任追诉期,防止出现干部“带病离岗”、“带病下海”问题。对重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打破界限,优化整合两级审计机关及各处室力量,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挖掘潜力,实现优势互补。

第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对审计技术水平及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强化审计队伍的能力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审计业务培训,开展各种知识及操作培训,以考促学、以考促用,培养审计骨干。结合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加强对工程、计算机、法律、经济等相关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实现审计队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让审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实战经验,同时引进和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加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培养出一批既具备审计业务能力、又精通信息技术的能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审计人才队伍,促进经济责任全覆盖审计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