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联动 省会城市群“圈层”崛起

30.09.2016  18:03

圈内基本形成以公路为主的运输体系,7市一般贸易出口逐年增长……《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实施三年来,圈内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金融市场、外贸出口、生态建设一体化等进程加快,成效显著。当前,一个发展活力充足、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强大、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

省发改委主任、省区域办主任王忠林表示,我省将牢固树立并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加快省会经济圈发展的重大部署,加快推进协同发展、一体发展,努力建成北接京津、南承沪宁、东连半岛、西启黄河中下游的枢纽型城市群,打造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生态环境美、公共服务好的重要经济圈。

协同发展,区域携手谋共赢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环境下,区域协同发展红利已成为催生新动能的有效方式。

济南市围绕发挥核心城市牵头作用,加强协调,主动对接,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工作。”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苏树伟表示。三年来,济南、莱芜不断推进互联互通,强化协调服务。两市成立省会圈交通运输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推动区域交通合作事项开展;连续三年举办省会圈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型招聘会,提供近3万个岗位;成立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游客集散中心去年建成启用;召开了济南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论坛,签定了省会城市群金融合作协议;分别开通省会圈官网和物流网,提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融合氛围,展示各市发展动态。

同城发展,济莱已经率先取得突破,交通同城化、通信同城化、户籍管理同城化、公共服务同城化、资源配置同城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改变物流业相互压价、恶意竞争现象,提高运输效率,济南、莱芜签订《物流一体化框架协议》,零担货物和专线运输空载率由40%降低到10%以下;成立由两市100多家企业参加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会,搭建两市企业交流合作、共享资源平台;25家莱芜优质农产品专营店落户济南。

三年来,我省编制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启动《山东省高速公路网中长期规划(2014—2030年)》调整工作,区域内新增临淄至临沂规划线位并纳入实施序列,新增济南至高青研究线位,将沾化至临淄等5个新建项目提前至“十三五”建设。开展普通省道路线调整工作,重点对区域内S103济南—枣庄等普通省道网路线研究,形成《山东省普通省道路线调整方案(2015—2030年)》。

区域内公路建设方面,济南至乐陵、聊城至范县、德州至夏津、夏津至聊城段等建成通车;济南至东营高速公路计划年内通车,青兰线泰安至东阿段等6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其他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前期工作。重点开展普通国省道改造提升和安全整治工作,2015年共下达区域内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和穿城路段改造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共下达48个,961公里,总投资258亿元。

加快推动区域内港航发展。区域内规划有滨州海港以及泰安、济南、德州、聊城等内河港,规划有京杭运河、小清河、徒骇河、黄河等多条内河航运。截至2015年底,滨州港货物吞吐量1652万吨,是2012年的2.32倍。

推动综合枢纽建设。2013年以来,依托京杭高铁,区域内建成了京沪高铁德州东站、济南西站、泰安站等3个功能相对集约的综合客运枢纽;建成了一批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县级客货运输站场项目;争取济南新东站等8个客货运枢纽项目列入部十三五规划。截至2015年底,区域内等级客运站场456个,占全省的34.4%,等级货运站218个,占全省的45.8%,基本建成了济南连接六市的长途客运网和货物服务网。

加快开放,外贸出口回稳向好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农业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服务业优势明显。三年来,区内7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统计显示,2016年1-8月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7市合计完成进出口、出口、进口257亿、157亿、99.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6.9%和17.5%、16%。新批过千万项目数55个、实际到账外资22.9亿美元,占全省比重19.9%。对外投资企业110家,实际投资14.4亿美元,同比增加164%。

结合实际情况,我省先后出台了加强自主国际品牌建设,减免吊装、移位、仓储费用,减轻企业税负负担等4个配套措施文件。在此基础上,印发了《关于贯彻国发[2016]27号文件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实施意见》,从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综合施策降低企业成本、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改善外贸营商环境等四个方面出台了21项政策措施。

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综合质量。今年以来,利用外资既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也面临上海、天津、福建、广东等自贸区的“虹吸效应”以及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挑战。引导经济圈各市以实施《深化与世界500强合作行动方案》,抢抓2016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山东之夜”机遇,突出招商选资重点,做好项目对接,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质量。

1—8月份,共有1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增)资14个项目,分别比去年增长50.2%和67.4%。投资主要来自香港,其中济南、聊城港资占89%以上。目前,济南已累计引进驻省级总部近30家、金融服务机构6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08家,融资41亿元人民币,占全省的45%。

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坚持统筹协作,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启动实施水气环境治理规划。2015年12月,省政府出台《山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跨越35年的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生态系统恢复目标。突出省会城市群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达标方案,逐市确定水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调度考核,健全完善了治污工作体系。2015年,省会城市群省控河流COD和氨氮浓度为24.4mg/L和1.06mg/L,较2013年改善3.5%和33.4%;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分别为87μg/m3、146μg/m3、53μg/m3、46μg/m3,较2013年改善22.3%、18.4%、38.4%、14.8%。

着力突破重点治理领域。2013年以来,省级共下达国家及省级水气专项治理资金43.6亿元,用于支持省会城市群重点治污项目建设。围绕“调结构、促管理、搞绿化”,省会城市群区域累计关停小火电装机168.5万千瓦,淘汰炼铁产能249.4万吨、炼钢产能525万吨、燃煤小锅炉1530余台4300余吨;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和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59台总装机1871.5万千瓦火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47.4%。

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针对省会城市群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省政府成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小组,2015年以来两次召开会议,确立了“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的工作机制,部署强化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措施,7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签订了《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书》,实行协调联动、环境共治。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出台《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省市两级每季度结算生态补偿资金并向社会公布。2014年以来,省级财政向7市累计发放补偿资金1.9亿元,有关市上缴1002万元。

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区域联动。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整合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资源,建成了省、市共用的全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预报预警的能力和水平。对全省和17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开展全面修编,逐一审核把关,加强调度通报,着力健全应急体系,提高应对水平。17市重污染天气预案已基本修编完成。2015年以来,我省先后5次下发通知,督促各地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区域内环保部门共出动监察人员5800余人次,检查企业2800余家次,确保重污染天气应对及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