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庄镇绣娘飞针走线60余载 绣品纷繁多达千件

06.07.2015  17:34
  

王世娥展示孔雀花纹的鞋垫。



  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大夏家岭村,有位远近闻名的巧手绣娘,她叫王世娥,今年73岁。从12岁开始自学手工刺绣技艺,61年来飞针走线,绣遍花鸟鱼虫,经她手的绣品上千件,包括结婚枕套门帘、儿童肚兜、人物绣像、鞋垫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手工刺绣鞋垫,她研究创新的“绒花绣”,针法细腻、色彩鲜艳、绒丝柔软,每一双都是绣中精品。

  看暖瓶图案好,就能把它绣成鞋垫

  在五颜六色、纷繁复杂的绣品中,有一双不起眼的鞋垫,白底色上雅丽的紫兰吐露芬芳。王世娥介绍,这件绣品的原型是家里一把暖壶上的图案。“看着好看,我就照着画下来,绘制成鞋样。”记者找来暖瓶来做对比,虽然花型、花色相近,但经王世娥刺绣之后,花朵更加饱满、花叶相互掩映,平添了几分灵气。王世娥的女儿、儿媳告诉记者:“拿一样的针线、一样的图案,她们绣出来的绣品,就没老人家绣得精致、耐看”。殊不知,61年的刺绣功底和悟性,已将这门技艺深深镌刻在老人的脑海里和手头上。虽然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培训,但王世娥看到什么,就能随手画下来。看到山上绚烂绽放的花朵、房檐下低飞的燕子、鱼缸里畅游的金鱼……她都细心记下模样,然后画成样稿,为了使构图丰富,她还会添上多彩的底色、艺术字等。

  据了解,王世娥最拿手的是绒花绣,常用来绣鞋垫、鞋面。其流程与制作,与五莲的“割花”有相似之处又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在配色配线及针脚的技巧处理上。先纳底、做好画样,然后透过油纸描在绣品上,中间夹上纱衬,两侧固定,然后配五色线,一针一线刺绣,待完工后用利刃从中间均匀割开。因割出的绣品,绒丝柔软、图案自由,像一朵朵绒花排列组合而成,所以王世娥老人给它取名为“绒花绣”。

  大女儿出嫁,她亲手绣门帘送祝福

  “按老一辈的说法叫‘凤凰衔牡丹’,我45岁那年,大闺女出嫁,我给绣的。”王世娥拿出门帘,虽然色彩已不那么鲜亮,但精细的构图、平针的绣面和精美花边,足以说明这一针一线都渗透着母爱。在农村子女婚嫁,人们喜欢在新房门头上挂一块寓意吉祥的门帘,博个好彩头。“上八仙,下八仙,我为新人挂门帘,左挂门帘生贵子,右挂门帘生状元,两边门帘一起挂,来年生对胖娃娃”,是娘家人对出嫁女儿的祝福。

  王世娥绣的这块门帘被女儿视为珍宝。王世娥的儿子夏勇介绍,儿时记忆中,母亲就爱绣花、做鞋,是十里八村出名的巧姑。兄妹四人戴的虎头帽、香荷包,穿的绣花鞋、花棉袄都带着细密的刺绣针脚。“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礼物,就把俺妈绣的鞋垫,寄给生活在西安的亲朋好友。”夏勇笑着说,“他们当宝贝收藏,舍不得垫。

  据了解,王世娥绣品涵盖结婚用品、床上用品、鞋帽鞋垫、工艺品等多个门类,刺绣手法也分为绒花绣、单面绣等手法,具有艺术、实用兼备的特点。王世娥的绒花刺绣作品,取材十分广泛,现实中的花鸟鱼虫、传说里的龙凤鸳鸯,就连卡通形象QQ公仔,也能成为她刺绣的主人公。

  手工刺绣手艺传承面临“断流

  “早先的时候,家里都围满了小媳妇,一天要被索走四五双鞋样子,现在没有了。”王世娥老人摇摇头说,“手工刺绣费神费力,要求耐心和悟性。”王世娥介绍,绣一双鞋垫得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完成,因为没有直接经济效益,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个。随着机械制品的冲击,学习这门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手工刺绣技艺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传承断代、资金不足等问题。所幸家里的女儿和儿媳都颇有兴趣,经常跟王世娥学习讨论,交流技艺。

  记者了解到,王世娥的家里珍藏了近百双鞋垫,每一双都有个喜人的名字,比如“金玉满堂、一帆风顺、松鹤延年、幽兰飘香、喜上眉梢……”,取绣品上的图案谐音,寓意美好愿望和美景。王世娥表示,有条件的话她想办个展会,把每双鞋垫都摆出来让大伙瞧瞧,但这个想法至今还只能是一个梦。

  “绒花绣”传承存在手工刺绣技艺传承的后继乏人及传承资金、传习活动资金的匮乏等问题。对此,日照市文化部门、东港区文体新局及当地村镇社区也非常重视,想方设法保证这门技艺传承不“断流”。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手工刺绣技艺”尤其是“绒花绣技艺”的挖掘整理力度,制作颁发了传习所的牌子,制定了保护传承工作的方案。

  文/图 记者 陈平平 本报通讯员 林丽    夏勇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