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综合治理流域 积极打造生态邹城

01.07.2016  16:06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辖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895村(社区),总人口116万。全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占山丘区面积的80%,属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近年来,该市围绕建设生态靓市的目标定位,坚持把“四型”流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富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统筹规划 科学设计 实施综合治理 

  立足邹城山区自然条件,市水利部门科学编制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实现了山区建设的连续性,有效巩固和发展了治理成果。在具体实施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绿山、治水、整田、修路、营林、布景相结合,统筹解决民生和生态问题。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绿色发展理念,2013年规划实施了康王岭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修建道路38公里,治理河道1条,新建塘坝17座,发展节水灌溉1.6万亩,打造景观11处,发展优质桃园2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对项目区内土地进行流转,建立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路子,招引济宁康美食品入驻该镇,将蓝陵桃花源作为其生产基地,推行“电子商务+果品加工+市场批发+田园采摘”的组合销售平台,并陆续举办了桃花节、采摘节、民俗表演等系列活动,推动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近三年来,先后实施了看庄镇九山、张庄镇凤凰山、城前镇石门等12个流域和白马河、东大河等6条河道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河道20公里,增加耕地面积220公顷,修建山区生产路60公里,治理后的项目区林木覆盖率达到65%,每年减少土壤流失40万吨,增加拦蓄径流300万立方米,农业年产值增加5000万元。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山丘区发展中真正发挥了绿山丘、美家园、富百姓的作用。 

  政策引导 多管齐下 确保资金到位 

  加大财政投入。2012年,邹城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突破邹东山区发展若干政策》,明确规定镇村实施小流域治理按实际投资额的60%予以奖补。中央和省专项资金项目全部由市财政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市财政每年用于水土保持建设的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 

  高效争取上级资金。认真做好水土保持规划,精心策划项目,加强协调对接,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看庄镇九山、田黄镇枣园流域治理工程被列入中央预算内资金水土保持项目,香城镇莫亭、城前镇石门、张庄镇凤凰山流域治理工程被列入省预算内资金水土保持项目。 

  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用于水土流失预防治理,2015年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420万元,在小流域治理中发挥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四是开展招商引资治理四荒。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治理四荒,枣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堃茂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项目相继落地山丘区,投资3亿元对项目区实施高标准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了民间资本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着眼长远 完善机制 强化组织保障 

  邹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自上世纪80年代成立山区综合治理指挥部以来,“三十年一贯制”,始终市行政首长(市长)牵头,一名副县级领导同志挂帅,从农、林、水等有关部门抽调一批专业人才,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山区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建设规划和综合协调工作。各有关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全力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充分发挥水利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做好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工作。同时,市政府将小流域治理工作列入全市重要督查事项,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效推动了小流域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赵新  杨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