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缺憾的“团圆”——那些特殊群体的中秋节

16.09.2016  15:08

  中秋节,团圆的节日,但对一些特殊群体来说,这个“圆”却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

  13岁的于书涵中秋节终于又见到了父母,不过是在电脑视频上。于书涵是河南省通许县长智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她的父母远在上海打工,一年只在春节的时候回来一次,于书涵住在亲戚家里。

  和父母视频聊天是在学校开辟的爱心家园里,这里有图书、桌椅、电脑、文体器材等,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免费使用。这样的爱心家园在通许已经设立了105个,其中79个建在学校,21个建在村委,5个建在社区。

  “我告诉爸妈我吃了很好吃的月饼,让他们在上海也要吃月饼。”于书涵告诉记者,虽然只是在电脑上看到了爸爸妈妈,她还是很高兴,因为平时也就是通通电话,只有节假日了,爸妈才有时间和她视频聊天。

  通许县是河南的劳务输出大县,目前有留守儿童6万余人,双亲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1.07万余名。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中秋节很难和团圆画等号。

  不到5岁的毛毛心中父母的模样,就是挂在床头的婚纱照,爸爸身穿黑西装,妈妈身披白婚纱。毛毛生在长智镇,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几年来,毛毛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中秋也就是跟他爸妈打个电话。

  虽然住在郑州,年过七旬的王翠英夫妇也没法和自己的孩子团圆,女儿、女婿都在上海工作,常年不在家,老两口就成了“空巢老人”。中秋节当天,王翠英夫妇和自己远在上海的女儿通了电话。不过,中秋节这天,老两口并不孤单,他们老家的一个亲戚过来吃了顿团圆饭。

  不管是视频团圆、隔代团圆,还是错位团圆,这些带着缺憾的“团圆”也是中秋的一部分,也一样传递出对亲人的牵挂,对亲情的渴望。

        编辑:李傲然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