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沂源”从“幸福农村”开始

16.01.2015  09:18

  有机农业结硕果

  “今年的苹果果面好、个儿大、清脆甜口,我这2亩地的苹果,以每斤5元的价格,被客户订购一空,收入在5万元以上。”1月4日,在沂源县中庄镇芦峪村,果农焦方算着今年的收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沂源县有机农业以“沂源红”苹果为代表。2014年,沂源县实施“万亩‘沂源红’繁育与栽培示范”项目,建设“沂源红”苗木繁育基地4处、栽培示范园区6处,繁育苗木20万株,带动发展“沂源红”种植面积达4000亩。

  该县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基地+社员”两种有机苹果基地运作模式,实行产销“五统一”,即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培训技术、统一修剪管理、统一时间采摘、统一价格收购。全县成立苹果专业合作社330家,入社成员2万余人,种植有机苹果4万亩,做到了生产技术有规程、田间管理有记录、收获销售有检测、果品质量可追溯,建成了全国首个“有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014年,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和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沂源红”苹果荣获“最畅销产品奖”和“金奖产品”称号,“沂源苹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除了苹果,芹菜、葡萄、大樱桃等也是沂源县的主打有机农产品,该县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品牌惠农”战略,引导整建制流域片、整建制基地村建设有机基地,全县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

  据统计,沂源县“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达到80个,其中有机认证农产品60个,认证数量为全国县份最多,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全国有机农业(红富士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山东省高效特色农业先进县及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

   乡村游延伸产业链

  有机农业的繁荣为沂源县进一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提供了前提。2014年,该县以“美丽沂源乡村行”为抓手,重点发展乡村旅游。

  “5年前,我家只有3亩地,种苹果的年收入也就2万多块钱。但是如今通过政府的扶持和技术指导,我的苹果园扩展到了7亩,还建了专供游客的采摘园,一年能挣15万元。”中庄镇庄村的苹果种植户李宝峰高兴地说。

  “自驾采摘游项目非常好,既解决了苹果单一销售模式的难题,游客又可体验采摘乐趣,特色农家乐更增加了果农收入。”中庄镇旅游办公室主任张明说。

  据了解,2014年中庄镇苹果采摘节,首日游客数突破3000人,自驾游、采摘游项目为该镇果农带来了600多万元的收入。

  除了中庄镇,去年沂源县确立了燕崖镇双泉村的“樱桃人家”、东里镇梅家坡村的绿色生态新乡村等16个“美丽沂源乡村行”首批示范点,依据产业特色,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为构建起推进示范点建设的强大合力,发挥引导优势,沂源县整合各方面力量,成立6大协调小组,落实工作责任。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铺开工程项目161项,美丽乡村雏形显现。按照规划,到2016年,该县将基本形成“一圈多点”的乡村生态观光休闲游基本布局,全面激活农业、农村跨越发展;到2017年,将基本形成生态休闲观光圈、生态休闲园区、最美乡村、旅游名镇等多点开花、多层次推进的格局。

   村民幸福指数节节高

  有机农业、乡村旅游让农民腰包鼓起来,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记者来到沂源县东里镇梅家坡村,“从咱梅家坡往镇上去,一路的太阳能路灯,简直就成了咱村的一条风景线。”一路上,东里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着村里的变化。

  当前东里镇的10多个村乘着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古镇小村旧貌换新颜。17个村的2.1万群众彻底告别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过去。

  不仅生活环境好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更丰富。天寒地冻也挡不住村民娱乐、活动的热情。夜幕刚刚降临,在农村的文化大院里,有时是妇女们在跳欢乐的广场舞,有时是一群吕剧爱好者正在投入地表演……这里正劲吹着一股“乡村文明风”。

  据悉,2014年淄博市生态文明乡村现场会在沂源县召开。沂源县各示范点已实施重点项目85个,投资1.5亿元。其中,宜居幸福家园方面,完成农户“一池二改”(即沼气池、改厨、改厕)1410户;宜业乡村产业园区方面,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处,规范提升各类采摘园136个;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打造方面,建设各类景观达到96处;乡村文明文化方面,建设“四德工程”一条街12处、文化健身广场16处、文化大院15处、文化墙10处、休闲体验区3处,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截至目前,沂源县初步建成生态文明乡村示范村50个,新申报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先进村3个,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先进村达到10个。(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