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老人写给妻子的悼念诗:尘封53年的爱情回忆

31.08.2017  11:41
  九百多年前,苏东坡悼念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1993年,聊城一位老人张士存,因瘫痪十几年的妻子去世,难掩心中的悲伤,陆续写下9首怀念诗。此后的20年里,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看书、鞋子、茹素,直到3年前去世,享年90岁。

  8月30日,这些尘封了24年的诗,被孙子张芳德去老屋找旧书时偶然发现,那份真情,令人潸然泪下。

  

右二为张士存老人



  爷爷写给奶奶的诗藏在旧课本里

  30日上午,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前孙村的张芳德,打开了许久没有去过的老屋的门。因为他上小学的女儿想看看老爸小时候的课本。

  这个堂屋之前一直是张芳德的爷爷张士存独居。3年前老人去世后,已经很久没有打开过了。在床头一个木柜里,他找到了课本,打开一看,却忍不住眼泪掉下来。

  



  “爷爷的字迹,我认得。” 张芳德说,爷爷是1924年生人。爷爷的父亲是晚清秀才,虽然因为战乱和家贫只读到小学四年级,但他一直没有断了学习。老人生前喜欢读书、写字,春节家里贴的对联都是他写的。

  奶奶过世以后,张芳德和爷爷一起在这间堂屋里住了10多年,一直到他结婚才离开,爷爷的一切他都熟悉。但课本里这四页诗稿,他却是第一次看到。4页泛黄的纸上,手写了9首诗,分别记录着1993年奶奶去世一个月前后发生的事儿,也揭开了爷爷对奶奶的思念。这些诗稿至今已经有24年。

  “奶奶去世时,我10岁了,正在上小学,看完诗句,之前模糊的记忆一下子都清楚了。”张芳德说,这些诗稿爷爷收的很好,生前没有给人看过。“至今才看到这些诗句,读来热泪盈眶。

  为了亲自照料妻子,他戒烟酒、吃素

  “夫妻相伴五三年,情投意合心相连。”诗句中记录了两位老人的爱情,在那个年代,他们通过相亲认识,互相扶持走过53年。

  “奶奶50多岁的时候瘫痪在床,爷爷从此不抽烟、不喝酒、吃素,希望自己身体结实,能够照顾奶奶。”张芳德说,两位老人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感情深厚,相濡以沫,奶奶生病后,家族过继了一个儿子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就是张芳德的父亲。

  “当时我父母刚刚结婚,白天我妈妈照顾奶奶,爷爷和父亲下田干活儿,晚上爷爷照顾奶奶,就这样过了十几年。”张芳德说,爷爷从地里回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去看奶奶,为了让奶奶好起来,他自学医书,找各种偏方,那份体贴和周到让他的父母回忆起来至今感动。

  字里行间都是他的不舍和怀念

  1993年正月二十三上午10点,瘫痪在床十几年,71岁的老伴病危,张士存老人在一旁默默流泪,10岁的张芳德抱着爷爷的腿安慰他。老人感慨之下,写了“目睹遗容心欲碎,泪流满面暗伤情”、“福寿已尽辞阳世,致使老翁泪潸然”等5首诗,倾诉自己的无奈和思念。

  “闭目音容眼前现,夜半三更难入眠”。之后的一个月里,老人又写下四首诗,分别记录了老伴生病期间子女的照顾,他的不安、不舍和怀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此后的21年里,张士存老人深居简出,常常一个人待在屋里读书、写字,很少外出,他把这些诗稿锁在床头小柜子里,一直到去世前,也没对人提起。

  “我是芳字辈,德是爷爷对我期许。”张芳德说,村里的小辈的名字,有很多都是爷爷起的。在堂屋里,完整保存着爷爷生前的看过的书籍,用过的毛笔、砚台。爷爷88岁生日的时候,写下《戒酒诗两首》,劝他少喝酒,原稿至今放在他的书柜里。说到这里,张芳德不禁哽咽,说不出话来。

  伟大的爱情无关时代的变迁。如今很多年轻人的婚姻经常出状况,不知道珍惜,张芳德希望爷爷奶奶的故事,能给后辈子孙以启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庆文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