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的"茶来茶往"

05.09.2014  19:54

  老济南大碗茶已成为泉城特色之一

  茶博会上,工作人员在现场制茶。

  芙蓉街前的雕塑《老残听曲》,展现了主人公老残边品茶边听曲的精彩场景。

  悠悠茶香中,品百味人生。今年8月31日至9月1日,首届济南泉水节泉韵茶香博览会将在济南府学文庙启幕,绿茶、黑茶、黄茶、红茶、白茶、青茶等六大类茶叶名优产品将一齐亮相。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济南的老茶客们早已按捺不住,想到博览会上品茗讲古,说说老济南那些与茶有关的往事。

   加工特级花茶要费时两个月

  60多年前的山东济南,不论贫穷富裕,老济南人总爱在家中沏上一壶茶,和街坊们品茶聊天,谈笑风生。老茶客赵可正是原济南市茶叶加工厂的负责人,在他的记忆里,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虽然当时仅有几十万人口,茶叶年销量可达数万担(每担100斤),而且是华北地区茶叶销售的重要集散地。“济南解放前后,我经常替大人跑腿,趁着下课的空到学校附近的大茶庄买茶叶。那时的茶叶种类繁多,价格也不高,普通老百姓都是按‘两’或‘壶’来买。我经常买‘一壶’茉莉花茶,只需要‘五百’,也就相当于现在的5分钱,耐冲茶又香。”赵老先生回忆。

  济南人爱喝花茶,最钟爱的是茉莉花茶。在上世纪50年代,济南茶叶加工厂从浙江、福建、江苏等地收购茉莉花骨朵窨制花茶。在窨花之前,工人们要提前准备好茶坯。

  在通风较好的晚上八九点钟,花骨朵已微微绽放,工人们将茶坯平铺在洁净的板上,将茉莉花均匀地撒在茶坯上,茶坯和茉莉花充分拼合后成堆,然后盖上一层布,防止花香挥发。“到了半夜两三点,工人们再将手伸到茶叶堆里,测试温度。因为这些花朵会吸收茶叶中的水分,温度就会升高,花很容易被烫死。正所谓‘窨花如救火’,如果烫手,需要及时通风或用电风扇散热降温,这道工序就是通花。”

  赵老先生回忆,待工人们用筛子滤掉坏的花瓣,用烘干机烘干茶叶,才完成了一窨。一般来说,越高级别的茶越需要反复窨花,特级花茶往往需要五窨以上,制成要花费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审评员的舌头决定茶叶价格

  在计划经济时代,茶叶价格并不是由市场供求定高低,而是由经验老到的审评员,通过舌尖上的品尝斟酌来商议。在此过程中,他们并不知道国家给出的调入价格,定出的茶价是赔是赚也不必去考虑,只靠茶叶的质量来说话。

  当年国家给出的评茶原则为十六个字:“对样评茶,以质论价,好茶好价,次茶次价”。在茶叶审评室有四大岗位,分别为审评、物价、生产加工、验收。其中物价员对茶叶调入价格是保密的,不仅要成本核算,还要监督审评员是否以质论价。计划经济下,物价比较敏感,茶叶属于国家二类计划物资,山东又是茶叶消耗大省,茶叶定价尤为严肃。“在空气洁净的审评室里,进入审评室的人一律不准涂抹胭脂香水。审评室的采光条件要最好的,审评台也都设在靠北的位置。铃声一响,五六名审评员便开始了一场品茶‘交锋战’。”赵老回忆,审评员在品新茶时,还要品尝国标茶样、省标茶样和茶厂去年的参考茶样,从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液底5方面打分,同用来参考的3类茶样相比较确定茶价。

  有的时候审评员意见不一,一场唇枪舌战随即而来。“新茶的香气就是比国标茶样好。”“新茶的液底花渣有问题,不能比国标茶价格高。”……几轮“交战”后,另一名审评员喊道:“都倒掉,重新冲茶,再喝!”曾经做过审评员的赵老先生回忆,如果几名审评员最终意见仍难以达成一致,则会请来省商业厅烟酒公司的专家把关。

  除了坐在审评室里品茶议价外,审评员还要在窨花等加工过程中品茶,有没有“坏花”,审评员一尝便知。如果在刚采购的外地茶中品出“坏花”,审评员会立马通过电报反馈给外地茶厂,以及时调换或再议价。

   济南最早在柳埠试种茶树

  1958年,我国进入困难时期,山东茶叶供应量也从年10万担减为3.6万担,难以满足山东人的喝茶需求。同年,省商业厅等有关部门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

  茶树适合生长在空气质量好的高山中,需要微酸性土壤和丰沛的降水,而山东所处的地理位置绝大部分地区难以达到要求。经反复试验后工作人员发现,凡适合马尾松生长的土壤基本可以种植茶树。

  因气候原因,挑选适合种植在山东的茶种成为“南茶北引”另外一大难题。“到了冬季,看到辛苦培育的大批茶树被冻死,真是心疼啊!”工作人员先后从浙江、安徽、江苏、福建、云南、四川等地引进茶树品种,进行适应性对比,经过多次试验和筛选,选中了安徽歙县的品种。

  到上世纪70年代初,山东已形成胶东半岛、日照沿海、泰沂山区三大茶区,位于济南南部山区的柳埠镇就是泰沂山区的一部分。“柳埠镇的土壤、水分等条件都适合竹林的生长,和茶树的生长环境类似,再加上位于山区,空气洁净,成为济南市唯一种茶区。”赵老先生介绍。

   黄大茶曾让山东人“上瘾”

  如今,民间流传着“山东人只喝花茶,不能喝绿茶,一喝就拉肚子”的说法,这到底是真是假?一些老茶客对此传言直摇头。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饮茶习惯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在长江以北主要销售花茶和绿茶两大类。在山东,花茶占八成以上,二成左右是绿茶及其他茶种。其中,济南回民还爱喝一种叫做“马上鲜”的绿茶,这是皖南地区产的一种尖茶,每年五六月份就能出现在济南市面上,新茶绿汤,回味无穷。另外,兖州市煤矿区、枣庄市及鲁西南一带尤其喜欢喝绿茶,国家调拨绿茶的时候也要多给兖州等地一部分。

  此外,还有一种在山东销售的特殊茶种备受老百姓喜爱,这就是叶大、梗长、具有浓烈老火香(俗称锅巴香)的黄大茶。黄大茶是黄茶的一种,主要产于安徽的大别山一带,比如六安县、霍山县、金寨县等,当地形象地描述这种茶为“杆子能撑船,叶子能包盐”。赵可正老先生说,这些地区出产的黄大茶有80%都调拨到山东,剩余的20%销往山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的一些茶庄摆出黄大茶的茶样,还需要专门参考山东地区的定价,足可见山东人对黄大茶的“情有独钟”。

  具体说来,喜爱黄大茶的山东人主要分布在潍坊的青州、临朐,临沂的沂水、平邑、费县等地,济南北部的济阳、临邑县,以及济宁、莱芜、泰安等。当地百姓有“三天可以无饭,不可一日无(黄)大茶”的说法,这些地方的饮茶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夏天,木炭烘火煮出来的黄大茶透着一股火香,一些人上了茶瘾,喝不到这种茶就像生病了似的,身体会不舒服。”老茶客津津道来。此外,黄大茶物美价廉,茶质最好的也只有2.5元到3元一斤,更受普通大众的青睐。

   西哈努克来济专人飞杭州取2斤龙井

  在计划经济时代,遵循“保证出口,保证大城市”的原则,国家每年划拨给济南的龙井茶仅90多斤。上世纪70年代初,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期间,还有一段西湖取茶的往事。

  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时,整个济南已没有专门招待贵宾的西湖龙井。省商业厅烟酒公司业务员李景濂负责接待工作,在经历写介绍信、向省委汇报、批复商业厅等一系列繁杂程序后,终于获批乘坐飞机赶往杭州取龙井茶。拿到2斤龙井茶后,他便在当天坐飞机返回,让西哈努克品尝。龙井茶在当年的稀有和珍贵可见一斑。

  西哈努克当年是坐火车从北京来到济南的,从济南火车站下车后,前往下榻的南郊宾馆。沿途街道两旁早已围满了群众,大家欢呼雀跃,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宾。

  “由于当年大观园附近的路很窄,为了迎接西哈努克,道路两旁的旧房子都被粉刷一新。”曾经参与迎接的一名老人回忆,西哈努克在济南共停留了5天时间。因为信仰佛教,他专门前往四门塔拜佛,还游玩了大明湖、趵突泉等名胜古迹。(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