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控|细数聊城十二五新成就 2014年GDP突破2500亿

12.11.2015  23:55

细数聊城“十二五”新成就

齐鲁网 聊城 11月11日讯 (记者 左新新 通讯员 杨秀岭)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回首“十二五”,在600万群众团结奋斗下,聊城市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聊城齐鲁网记者细数了十二五期间聊城市取得的新成就。

2014年全市GDP完成2516亿元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聊城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实现生产总值1919.42亿元、2147亿元、2366亿元、2516亿元。4年来聊城市实现GDP增加近600亿元的跨越。

2014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482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6.19亿元,年均增长22%;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34亿元,年均增长19.9%。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1%,比2010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现代农业、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2014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0∶51.9∶36.1。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2014年,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粮食总产完成123亿斤,首次达到“吨粮市”标准,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瓜菜菌总产达到1602万吨,保持全省第一,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蔬菜第一市”。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全省唯一实现全覆盖,新增绿色食品397个,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10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6%,聊城市以全省第1名的成绩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4年,工业经济加快升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85家,增加298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593亿元,增长14.6%,增幅居全省第4位。科技投入与创新力度加大,全市完成投资过5000万元技改项目321个,技改投入达到481亿元,增长21.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4.9%,提高了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

加大固定投资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聊城市把加大投入作为跨越赶超的关键,固定资产投资年增幅均居全省前列。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3亿元,增长16%,增幅居全省第4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均取得良好成效。

2015年,聊城市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日趋完善。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完成了邯济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京九铁路站房改造工程;临高高速、济聊一级公路(聊城段)建成通车,德商高速(聊城段)年底将建成通车;青兰高速、莘县至南乐高速开工建设。郑济高铁、京九高铁(河南省商丘以北段)列入国家铁路“十三五”规划;聊城机场前期工作扎实进展,目前已开展选址。徒骇河通航、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前期论证积极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民生支出逐年增加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2012年、2013年、2014年,聊城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分别达到147.6亿元、177.3亿元、197亿元。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逐年增加,平均每年超过100亿。就业、收入、社保、住房等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32元,分别增长8.8%和11.4%。2014年,聊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创业大学,设立了5000万元的市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9%。

据测算,综合“经济发展、民生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指标情况,2015年,聊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超过80%,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2017年,聊城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8000美元,2020年可突破1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