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海源阁: 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刘鹗借书被拒

03.09.2014  17:14
  

  

  □ 高田 王兆锋 张健  

  在古城, 海源阁 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标志,它与巍峨壮丽的光岳楼,雕梁画栋的山陕会馆,景色秀美的 东昌 湖交相辉映,为江北水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去年10月份到聊城讲学时,特地谈到海源阁:"记得上世纪40年代我在济南读中学时,书上写的好像是‘海渊阁’。‘源’和‘渊’的区别在哪里呢?我向同行请教,自己终于悟出来了,‘海渊阁’指的是知识像大海一样宽厚、渊博;但是,无论大海多么广博、渊博,总是有源头的。所以,称聊城的 藏书楼 为‘海源阁’,表明这里是知识、文化的源头。"

  海源阁坐落在东昌府古城西南万寿官街路北,其建筑主要由大门、左右配房、藏书楼和读书亭组成。原为清朝道光二十年杨以增所建。其藏书楼为坐北朝南三间二层旧式楼房,结构严谨,古朴典雅,俗称"杨家藏书楼"。楼下为杨氏家祠,楼上为藏书室,专门收藏宋元珍本。楼檐正中悬有杨以增手书"海源阁"匾额,楼下有长廊是舒婷两座,楼后院有瓦舍8间,专门收藏明清版图书。海源阁图书因杨以增祖孙四代潜心购置、广泛搜求,其数量之宏富,版本之珍秘,中外驰名。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并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海源阁虽历经杨氏四代人的苦心经营,但以杨以增的贡献为最大,海源阁的大部分图书由杨以增购得。杨以增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且一生嗜好藏书,在湖北做官时开始收购书籍,任陕甘总督时以收购精刻本、善本为主,兼收并蓄,特别是任江南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时,获得了藏书为当时之首的苏州大藏书家汪士钟"艺芸书舍"的大批藏书。

  他"益多方搜罗、复得鲍氏‘知不足斋’、秦氏‘石研斋’、惠氏‘红豆山庄’、方氏‘碧琳琅馆’以及江都汪容甫、海宁陈仲鱼、阳湖孙渊如、大兴朱竹君等海内名家所藏。辗转于吴越间几百年之文献,几为杨氏一网打尽。"从此奠定了海源阁藏书的基础。

  杨以增不仅注重收藏,也注重刻书,曾对珍藏的某些确有学术价值的典籍进行了校勘和刻印,从而使海源阁藏书直接参与了古代学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并为后世治学提供了一批难得一见的版本,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据,有力地促进了后代学术文化发展。

  海源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东昌府文化昌盛的标志。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当时的聊城市(今东昌府区)政府筹集巨资,于1992年10月将海源阁重新修复,重修之楼坐其原址,因其旧制为单檐歇山式三间上下两层的藏书楼,并建有左右配房。1998年建立了海源阁管理处,负责海源阁的宣传、海源阁古籍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等管理工作,并举办了《海源阁发展史陈列》展览。展览分为三个展室,包括前言、时代背景、藏书概况、藏书兴起、藏书发展、藏书管理、地位与贡献、重新振兴、名家题赠、结束语等九个部分。展品有杨氏珍藏印章、历代主人画像、杨以增与林则徐往来书札手稿二十余件以及许多珍贵文物图片。

   刘鹗 与海源阁

  刘鹗曾冒雪前往海源阁,求见藏书不能得。光绪十七年冬,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刘鹗专程至聊城,欲借杨氏海源阁藏书,却被拒之门外。他有感而发,将此作为《老残游记》的一段素材:老残至东昌观书未果,即于客舍壁上愤然题诗曰:"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书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阛饱蠹鱼。"刘鹗在借诗发泄对海源阁拒他于门外的不满,扫兴而归,一番牢骚也在情理之中。像刘鹗这样被海源阁拒之门外的文人学士不在少数,像历城解元徐金铭为得见海源阁藏书求为杨氏童子师(即给海源阁第四代杨敬夫当老师),而最终也没能如愿。

  海源阁藏书实行绝对的关门主义,外人与戚族一概不能入藏书楼一步。这其中的苦心是外人不易理解的。历来藏书聚难散易,稍有不慎便灰飞烟灭,况且时值战乱频仍,藏书之艰难更是苦不堪言,海源阁藏书搜集于乱世,其间感受更加深切,像杨氏藏书制定的"大乱居乡,小乱居城"制度就是对付时局的不得已办法。

  (王兆锋 高田 整理)

  林则徐与杨以增的拳拳之谊

  在大家眼中,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杨以增是聊城古城中海源阁的创始人,然而,就是这看似毫不相干的"一武一文"两个人,却有着至交之谊,林则徐还曾赠给杨以增一把宝剑。

  聊城大学文学院致力于研究海源阁的丁延峰教授介绍,杨以增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小林则徐两岁,二人初识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杨以增之子杨绍和聪慧能诗,还被林则徐收为弟子。之后二人又同在河南、陕西等地为官,交情甚笃,书信往来很多。林则徐称杨以增为"圣贤门中人",曾将自己收藏的珍贵写本《铁堂诗草》二卷赠给杨以增。由于杨以增为政勤恳、有政绩,林则徐向朝廷上疏,建议升杨以增任陕西巡抚,并得到许可。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皇帝谕令林则徐为云贵总督,杨以增为陕西巡抚。同年四月十四日,林则徐携夫人、小女,自西安起程,经四川赴云南。新任陕西巡抚杨以增派戈什哈等六人,专程护送到四川成都。

  分别时,林则徐把自己一直佩带的宝剑赠与杨以增作为纪念。在赴云南途中,林则徐常将行途艰苦情形告知杨以增,并委托他办理一些家务和其他事情。杨以增也因林则徐身体有病而倍加呵护,常寄钱接济。两人拳拳之谊,令人感动。

  (王兆锋 高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