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聚焦圣城曲阜 建言儒学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14.09.2014  11:48

  中国山东网9月12日讯(记者 周玉森)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流传发展。日前,随着党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学文化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9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网络名人云集圣人孔子故里——济宁曲阜,就如何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金辉: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

  多年来,金辉一直致力于礼仪文化的研究与探讨,如何概况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金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字——道德。道是宇宙自然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德是指不违背规律。”谈起传统文化的作用,金辉说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即引领、启迪、唤醒和改变。

  在金辉看来,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表现为让人能够以德修身。“比如我们读《论语》、《孟子》,就是在向古圣先贤学习,潜移默化地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就是引导的作用。” 金辉说,现在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了,其实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信仰,“比如我们崇尚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信仰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融入我们的骨子里。”

  金辉表示,传统文化的改变作用是指在引导、启迪、唤醒之后,人们在行为和观感之上的变化,“比如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变得感恩国家,感恩亲朋好友等,这就是改变。”

  《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多元化的社会更应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孔子文化的起源,与中国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是互相渗透、互相成就的。我们有时候说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的土壤、浸透于中国人的血脉,这是无法否定的。”@徐达内通过这次活动表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理论是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找到来源,但是如何在当今这个时代体现它的意义才是关键所在。

  “文化思想的多元化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不了一个最大公约数。”@徐达内在谈到多元文化及价值观时感慨地说,现代多元化的思想,尤其是互联网的多元化,如果形成不了一个最大公约数,那么价值观就会失范。如今,我们看到一些现象会感叹,其实都跟价值失范有关系。

  @徐达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一脉相承:“其实,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建立在核心价值观的这24个字上,如何从古代的典籍中找到理论基础,并化为今用,将核心价值观真正推行下去,那么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会是很好的事情。”最后,走在至圣先师的故里,@徐达内感慨建议,“中国的读书人都应该来孔庙看一看”。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像孔子一样“行胜于言”

  “孔子的格言中,对我影响最大就是‘行胜于言’。孔子在54岁的时候决定辞官,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正好我今年是54岁,我在过去的15年里,带着500多名学生沿着中国周边最穷的国家游学。”在参观孔子研究院时,李希光了解到更多有关孔子游学的细节后,感慨地说,15年间,自己按照先师孔子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到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周边国家,以及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边境省份造访游学。

  “我们在路上带着几本书,其中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大唐西域记》,我们学习的方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作为老师,今天参观孔子故里的感慨之一。”李希光说。

一路走过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