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山东非遗:活态传承正当时

10.09.2014  10:28

第五届山东文博会上,范正安表演完泰山皮影,吸引了很多好奇的孩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向观众展示“十不闲技艺”

楷雕第5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楷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颜景新向弟子教授楷雕技艺

颜景新弟子在练习楷雕技艺

  7月16日,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山东省共有18项入选,其中,曲阜大庄琉璃瓦制作技艺、邹城的孟母教子传说、德州扒鸡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为新入选项目,此外还包括山东落子、螳螂拳等10个扩展项目。

  “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将于15日-19日在山东举行,中国山东网记者先期采访了泰安、聊城、曲阜、邹城等多地的非遗保护部门以及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聚焦山东非遗在保护、传承和利用积累的经验,也一窥在此过程中的困扰和难题。

  作为文化大省,山东坐拥数量庞大的非遗珍宝。根据山东省文化厅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山东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3项,位居全国省级区域第二位。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累计近1万项。在非遗保护工作者看来,这是一笔庞大的文化资源,有些资源被激活利用,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些资源则仍然处于沉睡状态,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还有一些处于濒危的边缘,亟须采取措施进行拯救。

   邹城:政府购买服务,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孟母教子传说》是新近加入国家级非遗行列的一名新成员,在邹城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崇印看来,《孟母教子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从此她不仅是邹城市的、山东省的文化名片,也成了国家层面上的文化名片,这也说明孟母教子传说具有民族文化价值和典范意义。更现实一点来说,“一种文化一旦有了特定符号,也便成了招牌,会更有利于流布与传播”。

  在非遗的流布与传播上,邹城可谓下大力气。通过走访、采录、拍摄、收集实物等形式,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1002项、资源项目696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10个门类,最大限度的掌握非遗的有关情况。

  此外,在人员和机构配置上,邹城也是毫不吝惜投入。邹城市文化馆一共有47个编制,邹城市非遗保护中心引进的民俗学专职人员便有5名,且大多是研究生学历,这与其他城市文化馆一共四五个编制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在全国,这种非遗保护的“高配置”也是比较少见的。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非遗项目已经离开了人们视线,仅在大型展会或者纪念日上才能与广大群众见面。邹城不是这样,邹城通过政府购买非遗演出的模式,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挖掘提升。

  在邹城开展的非遗宣传进广场、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系列活动中,仅去年一年,就汇演、比赛300多场次,平均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非遗项目在上演,实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对于非遗越来越重视,我们迎来了一个文化发展的春天,有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会更加重视了这方面的工作。”王崇印说。

  非遗展演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邹城创新的一系列保护措施,重视动态保护。王崇印说,凡是传承至今的非遗项目,都仍然在民众生活中发挥着文化功能,所以邹城搭建民间文化交流展示平台,鼓励传承人收徒、授课,充分发挥民间文化人才优势,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