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产与经济财富“共增”的路径探索

13.09.2017  17:43

    生态经济,既缘于工业革命带来生态环境危机反思的必然性,也出自科学家及人类对生态服务功能及自然资产经济价值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工业化之后,剩余自然部分相对于人类经济子系统越来越稀缺,自然资源及生态服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本要素,其“资产”属性也是增长函数的重要元素。为此,基于“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兼顾的生态现代化和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成为关于人类安全福祉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在生态重要性强、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化环境相对欠缺的地区,发挥自然资产价值来创造财富,可以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相得益彰的道路。同时在一些长期工业化发展带来资源环境恶化的地区,降工业化过程不得不探索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型路径,也会引入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当前,发展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是大势所趋,各国各地区都在探寻符合自身条件的生态经济模式,如荷兰和新西兰基于知识的现代农业模式、以色列技术替代资源的科技经济模式、基于国家公园保护的生态旅游模式,等等。

  江苏推进实施“1+3”功能区发展战略,以宿迁、淮安及里下河限制开发的集中连片地区为主体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最具条件和基础,也最为必要和迫切。首先,该区域过去多年工业化开发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条件不相匹配,整体上开发过度,区域生态本底和水土气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这样的工业化进程,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财富累积,吸引产业层次不高,经济收益不高,居民收入与苏南差距持续扩大。这条路径已不可持续,迫切需要转变,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生态经济路径。其次,建设生态经济区是维护全省生态和食品安全、促进健康发展的需要。从全省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江苏需各地区以工业品和生态品的不同组合,实现区域经济生态总体效益和空间均衡分工效益的最大化。建设生态经济区,按照生态-经济比较优势,打造生态品供给的重要保障区域,有利于稳定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提出不同于城镇化地区发展模式的新要求,也有利于江苏加快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第三,建设生态经济区实际上是江苏因地制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的自觉行动,是江苏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精准落地的重要举措,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发展路径,有利于为全国提供发展生态经济的“江苏样本”。

  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探索利用而不损耗自然资产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富民增收,作为生态品供给核心区及优质农产品、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的集聚区,需要一系列有别于工业化发展的路径举措和制度保障。

  强化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空间管控。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多规合一”要求,需要严控开发强度,适度增加生态空间,稳定农业空间,根据发展需要适度增加城市建设空间,有效减少农村建设空间。通过适度推进退耕还湖、退渔还湖、退耕还林等,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推进以自然资产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化和产业绿色化。以生态化有机种养为基础,构建“从田园到餐桌”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全产业链,有效串联农产品生产、分拣、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发挥山水田园林特色及乡愁记忆,培育生态体验、美食享用、水田观光、乡村度假、养生养老的田园休闲旅游业。同时要更加严格准入工业项目,更高标准推进产业绿色化。

  增强生态经济导向的技术供给。组织生态经济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方向主要包括设计育种、生物制造、现代食品制造、绿色防腐保鲜、智能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业技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循环经济、污染物处理、污染排放达标监控技术,土壤修复、湿地修复、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等。

  完善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制度。重点建立以主体功能区制度为核心的行政区分类考核制度和空间分类管控制度,弱化GDP的考核,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财政转移扶持,促进与工业化地区的福利均衡。制定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人才和研发向生态经济领域倾斜,强化农业人才和生态环境类人才培养制度,强化知识农民和职业经理人培养、公益人才培养。

黄河经济协作区再创发展新格局
联合协作、互动互通,是黄河经济协作区9省区11方共发改委
“黄三角”经济区动能转换进行时
“黄三角”经济区将着力实现由技术模仿的旧动能向前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