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FTA版图破竹:从APEC到G20自贸谈判两次破冰

25.11.2014  11:49

  中国FTA版图破竹

  从APEC到G20,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势如破竹。昨日,中国宣布与澳大利亚签署实质性结束中澳FTA谈判意向声明,由此终结近十年的车轮战,同时,在APEC会议期间敲定的中韩自贸协定有望明年签署。更重要的是,业内普遍认为,FTA如同滚雪球,越来越多重要协定的签署,将给后来者提供更多参照和经验,所以接下来中国自贸协定将进入更为顺畅的通道。不仅普通消费者将买到来自国外更为便宜的商品,也可通过活跃的贸易往来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先后两次破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会议之后马不停蹄赶往G20峰会,事实证明,两大国际会议对于推动中国与多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起到了重要作用。昨日,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堪培拉宣布,双方共同确认实质性结束中澳自贸协定谈判,两国还签署了意向声明。至此,中澳自贸协定谈判已进行了近十年。

  根据谈判结果,在开放水平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服务领域,彼此向对方做出涵盖众多部门、高质量的开放承诺。投资领域,双方在协定生效日起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之前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自贸协定十年内可带来180亿美元的效益。

  同日,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透露,中韩自贸区年内将完成全部谈判,争取明年尽早签署中韩自贸协定。如果一切顺利,协定将有望在明年下半年生效实施。“在FTA签署后,中国消费者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可以买到便宜的韩国化妆品和澳大利亚奶制品等。”一位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而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之所以能够在两大自贸协定上取得较大突破,与APEC会议不无关系。在APEC会议前,各国都站在自身近期利益上考虑问题,造成谈判长时间拉锯的窘况。但今年在APEC会议上达成了建立亚太自贸区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各国就会长远考虑问题,且欲赶在亚太自贸区建立之前和中国签订协议。

  自由贸易的那些小圈子

  事实上,与韩澳FTA破冰前,在APEC会议上达成的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FTAAP)共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如此,中国也继续与东盟等15个主要亚太经济体合作打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而中国的贸易布局与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都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分析人士认为,从国际大背景来看,以WTO[微博]多哈回合谈判最终失败为标志,全球性多边经贸安排的拓展空间已经所剩无几,WTO等全球机制所能产生的红利正在褪色。

  于是,各国更多转向了“自由恋爱”式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安排,这就导致在国际上出现了多层级的经贸融合机制,全球贸易正掀起新的游戏规则。

  其中,本来范围小、知名度不高的多边经济合作组织TPP因美国的强势介入而在近五年内迅速发展壮大,外界普遍认为,美国之所以主导TPP,主要的考虑是要执亚太经济之牛耳,紧握住亚太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强化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开拓新空间,于是开始推进双边、多边FTA。截至目前,中国的FTA多点开花,除了同周边亚洲国家,也和新西兰、智利、秘鲁等国签署了FTA。接下来,中国很可能在中韩FTA基础上完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

  而针对FTA和TPP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业内分析师认为,与其说双方是竞争关系,还不如将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在打好基础后,中国也可考虑在未来加入TPP,就像当年加入WTO一样,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强化自身。

  国内深改的延伸

  其实,FTA的硕果累累一方面是中国对外经贸领域的飞跃,也是国内改革的关键一步。刘向东指出,中国要成为经济开放大国、组建新型贸易体系,不仅要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贸易平台,同时也需要和发达国家建立贸易平台,这是我国贸易多边发展的必然趋势。中澳自贸区协议的签订,为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建立自贸区提供了参考。之前,我国大力发展出口,但是现在我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贸易经济也要升级为输入和输出的并行。

  据分析,FTA的达成落实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要求。目前,上海自贸区“试水”,使我国能够经受住更大的开放考验,从而能跟别的国家谈更高标准的FTA。可以说,国内自贸区和FTA两个进程,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开放,相互影响互相作用。自贸区在中国贸易经济升级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未来我国要在世界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需要自贸区这些平台。

  而谈及越来越多FTA签订对国内企业是否会造成冲击时,刘向东认为,FTA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可提振我国贸易出口,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其次是对我国本土企业造成一定压力,但是我国市场很大,所造成的压力是有限的。白明也指出,通过开放反而会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感,促使它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与国际交流,激发本土产业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