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良好家风家教 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组图)

13.04.2015  12:14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今年新春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意味深长,是对大家的期望,也是谆谆教诲。今年“三八妇女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会见西安优秀女性代表时,对全市广大妇女寄予“要发挥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良好家风”的希望。

  家风是包罗文化密码的中国书本,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家规的建设、传承,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统与创新。今年,市妇联在全市大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系列活动,在家风家教大家谈活动中,多名学者、专家纷纷撰稿共谈家风。现将部分文稿摘要刊登,以激发正能量,引领我市广大群众以好的家风促进好的民风、社风,在实现中国梦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记者 张杨

  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是社会最小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在接见西安优秀女性代表时,也要求“全市广大妇女要发挥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树立良好家风”,我市各级妇女组织要发挥组织优势,立足家庭,引导广大妇女自觉传承传统家庭美德,推动全社会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良好家风家教要与家庭创建工作相结合。我市现有280万个家庭,我们要继续以“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切入点,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为抓手,发挥3631个“妇女之家”的阵地作用,深入开展家风家教宣传教育和选树典型活动,通过晒家规家训、讲幸福故事、秀未来梦想,提升家庭文明程度。

  倡导良好家风家教要与妇女素质提升相结合。全市有400多万女性,她们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母亲的手既是摇摇篮的手,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我们要继续开展女性素质教育工作,开办好“女性大讲堂”,将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满足女性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帮助女性提升综合素质,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实现自我发展。

  西安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李 军

  家教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种教化,儒术的衍生,已经是中国比较得意的传统文化了。家风者,家德也,无家教无以有家风。

  家教之下出忠臣,也出奸臣,出孝子,也出逆子,出豪杰,也出懦夫,甚至小偷大盗之类,也未必没有受过家教。家教似乎并非万能,它尤其不是成材的保险和必然。然而家教绝对不可少。家教显然是有助成材的,凡在世上能立一功或数功之人,多得益于家教。家兴在德,家落家败,多以德在某个环节遭损惹了麻烦。

  所以家兴是离不开家教的,我主张强化家教。实际上只要生活之流在继续,家教就不会停止。关键是家教的内容要适应世界的变化。一旦家教老朽,其家也难兴。当然,不知道从善如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侥幸当聪明,也许发财作威,终是祸之所伏。

  有一个问题也许使千门万户都处于困惑之中:在外碰巧遇到抢劫、行凶、欺弱及对妇女的猥亵甚至强奸,是应该规避呢?旁观呢?还是挺身而出扶危济困呢?可惜听到的往往是受害者在受害,作恶者在作恶。是否有长者把见义勇为和仗义执言奉为家教的意旨以寄希望于晚辈呢?风气的清正是需要义士和义举的。明哲而自保,几近于自私。但愿家教能加一点义文化,但愿社会能支持义文化!实际上义文化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悲哀是现在没有侠客了。

  家兴在德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朱 鸿

  我刚刚完成了一篇文字《贺克毅的事业及其家眷们》。主人公出生贫寒农家,幼时几乎全部由其寡母及外婆带大,是这个贫寒家庭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一生都记着这些亲人给予他的恩惠,孝敬母亲和外婆以及另外的两个婆。而他的子女们在父亲不幸去世后于两三年间先后整理出版了父亲几乎所有的文稿,让我感动。

  我的另外一位师长,是一位经济学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他从自己能够挣工资开始,就把几乎全部的工资奉养了父母双亲,自己卖文为生。他的父母也活到了高龄,到他父母去世的百岁左右,他自己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而他去世后,让人最为揪心的,是他一生心血的几百万经济学著作的整理和出版问题!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如今大概已经过去了十年左右,师长的遗作整理仍没有消息……

  好家风是好家教的结果,而好家教是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的结果。不用说,我的两位师长都是至孝之人,他们本人也都是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区别只在于良好的家教了—家教必须是潜移默化,点点滴滴做子女的好榜样,可惜,我那位经济学家师长在子女成长期间“无力”教育子女,以致影响到了“身后事”,不能不让人为之扼腕!

  有感身后事 也谈家风家教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冷梦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其中既有共性,更有个性。在个性方面,有的突出学习之风,有的彰显勤劳之风,有的信奉孝敬之风,有的倡导节俭之风。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指的是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的总和。

  家风的好与不好,都是一种家庭文化的积淀、伦理道德的传承。在生活中,要把握传统和现代之间内在的承接性关联,重在建设上下功夫。建设和谐的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风,关键在于主要成员的学识、修养、气度和作风。家长之间关系正常,互相尊重、谦让、理解、宽容,孩子感受到的是温馨、和睦的真诚亲情。家长习惯读书学习,家长爱岗敬业,孩子的体验是最真实的。我的老家有句话说“房檐水不离旧窝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深刻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还会影响到邻里和社会。让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

  良好家风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却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必须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使其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要形成好的家风,父母应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好家风是一所学校

  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吴克敬

  优良家风是美好家庭的灵魂。一个家庭和其他家庭相比,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有不同的家风。家庭生命周期是家庭自身的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优良家风是高于物质层面的一种精神追求和指南,家风是长辈给同代人和下一代人指明的人生目标。

  我认为,一个家庭有血脉相传的物质基因,同时,还有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它就是家风!林则徐有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真正明智的长辈,是把优良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规范留给子女,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庭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优良家风正是这样一种有意义的特殊符号,通过这种家风,使每一个家庭成员得到正向的发展,从生物的自然人升华为合格的社会人。

  欲治其国,必先治家。优良家风折射党风,关乎政风,引领民风,抵制歪风。我们大力提倡全社会的家庭树立优良家风,优良的家风兴盛起来,国家和社会的风气必然政通人和、兴旺发达、家国永续!

  优良家风是美好家庭的灵魂

  西安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 张永春

  二十多年前,我在写作《没有讲过的故事—100位名人少年时代的传奇》这部书籍时,曾对书中这些伟人的童年少年时代,以及他们的家庭状况进行过系统的查阅、深入的回顾与悉心的研究。这些伟大人物,虽百人百志,但通观他们的家庭,无论贫寒或富有,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是尊重知识,崇尚读书。一如一位学者所说:用知识去丰盈、充沛自己的内心,从而认知到了骄傲自满的缺陷,于是学会了自谦低调;认知到了道德伦理的尺度,于是学会了原则礼法;认知到了自由的局限,于是学会了对自由的把握……


  二是志向远大,立己达人。这个远大的志向,是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来自制克己,奉献自己,服务国民与国家。托尔斯泰在83岁高龄时,把所有的家产分给穷人,离开自己辽阔的庄园,最终像流浪汉一样死在一个小车站。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评价说:“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运无损他的伟大……如果他不是为我们去承受困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

  第三,是在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下所形成的踏实与坚固的信念。尤其是当人们在享受经济富足所带来的自信和尊重时,倘若没有文化的滋养,浮躁、浅薄、功利的心灵杂草,就会蔓延滋长。

  培植参天之树的土壤

  文化艺术报总编辑 陈若星

  作者: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