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如何艺术地调动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

16.11.2015  10:02

  暑期回家,晚上乡村文化广场上前来散步、健身、跳广场舞的人三五成群,好不热闹。人数最多、最热闹的当属广场舞,在领队的带领下,随着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翩然起舞,怡然自乐。作为广场舞“领队”的阿姨,时不时督促她的队员去练舞,有时还张罗着为舞蹈队增添点设备,还积极准备着参加市里的广场舞大赛,俨然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广场舞能人。

  前面提到的这位热衷于广场舞事务的阿姨,义务承担起了组织文化活动的任务,可以说是诸多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员。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基层文化志愿者所发挥的组织、引导文化活动的作用值得肯定。“他们补齐了公共文化服务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设施利用效率的提升。”

  今年6月,我省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存在县以上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334个,注册文化志愿者23万余人,服务群众1700余万人次。我省3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优秀单位,6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示范项目。

  每逢去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采访,笔者经常能够遇到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前来维持秩序、义务服务的志愿者们;也曾经采访过“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在泗水县推广乡村儒学的尼山圣源书院的一群学者。笔者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文化工作的执着热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很多人是普通的职员、学生、教师,知道群众最想要、最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他们看来,可以为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他们的一些专长,贡献一点力量是最好不过的了。笔者认为,他们的这种“发现需求”、“提供精准服务”的功能正是弥合“志愿服务、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三者最好的粘合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尤其是在文化服务专职人员紧缺的基层,在文化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学校、企业中,鼓励、挖掘、培养一批文化服务志愿者,可以以公益的力量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和市场的缺失。

  在去年的采访过程中,邹城市招聘广场舞辅导员的活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市文化馆面向全市海选优秀广场舞领舞人才,通过考核并经过进一步培训成为一名广场舞辅导员后,派驻到各个乡镇、社区进行广场舞的辅导工作。政府给予这些广场舞辅导员一部分资金的支持,解决了广场舞辅导员交通、伙食等方面的开支。在笔者看来,这种做法已经类似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时候提起志愿者我们更多想到的是“义务”、“公益”。有专业人士也指出,“给予志愿者一定的资金、荣誉的支持能更好地调动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文化志愿服务固然是一种自发的公益行为,但如何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还需要有一种组织的“艺术”。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在一定时期和环境中可能存在“政府缺人”、“市场逐利”的缺憾,文化志愿者的活动恰好存在“有人”和“公益”的优势。在一定条件下给予文化志愿者一定的精神抑或物质的支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寒心,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