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荡漾时节探寻金乡非遗曾经的记忆

05.03.2016  15:19

  在金乡鸡黍焦杭村演出的山东梆子。(摄影:周玉秋)

  省级非遗渔鼓在金乡展演。(摄影:周玉秋)

  记者在金乡体验花鼓表演。(摄影:周玉秋)

  山东金乡县不仅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大蒜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也是光彩陆离。据了解,该县具有挖掘整理价值的各级非遗资源就有300多项,其中戏剧曲艺资源尤为丰富。入春时节,暖风荡漾,记者一行来到这里,对金乡县非遗保护传承模式与成果进行实地考察,感受“到金乡听戏”带来的独特民间文化魅力,寻找那曾经的记忆。

  四平调的蝶变之路

  3月初的一天,金乡县文化中心广场人头涌动,人们在不断地叫好声中观看了国家级非遗保护曲目四平调 《三告李彦明》。

  四平调是由淮北花鼓演变而成,已有近百年历史,起源于说唱音乐,经过吸收豫剧、评剧、曲剧、两夹弦、京剧等部分唱腔,于上世纪40年代,创造出“四句一合”的基本格式,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念为辅,曲调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郁,被誉为“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6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杜雪亭8岁开始学艺演出,见证了四平调从兴起到兴盛的过程。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发扬这一剧种。“以前的四平调演员绝大多数都已花甲之年,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如果能让四平调红火传承下去,我愿意出钱培养学生。”杜雪亭说。

  自四平调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金乡县加大了对四平调的保护力度,成立了四平调保护中心,并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四平调的挖掘保护、宣传推介、研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传承人队伍也得到了保护和补充。杜雪亭被聘为曲阜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开始从大学生中培养传承人。

  非遗项目“落子”的特殊招聘

  刚刚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落子省级代表传承人张青敏家门外,就被一副“落子收徒 免费教学 包吃包住”的条幅给吸引住了。

  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张青敏是山东落子第十九代嫡系传人,师从落子名家代永庆学艺。张青敏的演唱音律深厚,唱腔激越、情感丰富、气势威武,具有枚强的震撼力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充分显示了鲁西南人民率直彪悍的精神气质。他的表演不拘弦索,随性发挥,表现力强,尤共擅长一人多角故表演。

  “我现在还能唱,等我唱不出来了,希望这门艺术也能更好的传唱下去。”对于落子的传承发展,豪爽率直的张青敏说:“我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要是愿意学落子,就来跟我学吧”。

  目前,张青敏已收徒4人,最大的21岁,最小的9岁,徒弟们表演起来有板有眼,已初具张青敏老师风采。

  旅游特色村里的“花鼓戏”

  在暖风习习的早春气息中,记者一行乘车来到了位于金乡县羊山镇葛山脚的下胡庄村,该村历史悠久,古味十足,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乡村旅游氛围浓厚,是山东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这里的曲艺主要有花鼓戏、秧歌、两夹弦等传统民间剧目,其中花鼓戏和两夹弦均为山东济宁市市级非遗项目。

  在胡庄村文化广场戏台上,正在进行花鼓戏演出,两位男女演员扮相诙谐,说唱结合,唱词俚俗生动,韵味独特,戏情喜闻乐见,生活情趣浓厚,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掌声,深受感染的媒体记者纷纷与艺人、演员和观众进行现场采访与交流。

  “现在可好了,俺们能经常听到花鼓戏了,听戏心里畅快高兴多了,前些年想听戏也没地方听去。”

  “可不咋的,现在村里的老人多,年轻人出去打工挣钱,俺们闲着没事怪闷的慌,听戏好啊!”60多岁的李大爷老两口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在后台,记者见到了金乡花鼓戏市级代传承人姬生诗。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鲁西南颇有名气的据姬生诗说,他从小跟父亲学花鼓戏,不仅能唱传统戏,还会编新段子,会演剧目达50余出。

  他告诉记者,为了把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他把自家种地的收入补贴到花鼓演出上,买服装买道具,义无反顾的踏上不以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演出活动中。1996年,邻村一个剧团解散,姬生诗就自掏腰包,拿出1000元钱买下了剧团的所有服装。“1000元在那个时候的农村,算是一笔巨款了,这批服装放到现在买,至少要七八万!”谈起这笔买卖,姬生诗开心的说。

        编辑:栾美群        责任编辑:胡立荣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