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特色农产品从“一枝独秀”到“满园争春”

10.12.2014  18:50

  “品牌即市场、名牌即商机。近年来,我市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将地方‘土’特产,用‘洋’理念来武装”。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文化,逐步把比较弱势产业打造成全市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从传统的“三辣”优势产业“一枝独秀”发展到多种特色农产品“满园争春”的格局。

   —— 管窥我市农产品品牌文化新名片

  据莱芜日报报道,“品牌即市场、名牌即商机。近年来,我市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将地方‘土’特产,用‘洋’理念来武装”。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文化,逐步把比较弱势产业打造成全市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从传统的“三辣”优势产业“一枝独秀”发展到多种特色农产品“满园争春”的格局。

   “土”特产要用“洋”理念武装

  “品牌即市场、名牌即商机。虽说农产品是地方‘土’特产,但这些‘土’特产要想占领市场,必须用‘洋’的经营理念来武装”。一位农业资深专家告诉记者,现代农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以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为导向,占领市场制高点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特色农产品经营效益。当前,我市走“以地理标志为龙头、各企业特色品牌为支撑,产业集群、品牌集群”的发展路径,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基础,积极创建特色农业产业联盟,形成了“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农产品品牌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莱芜生姜”品牌价值达到7.83亿元,成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排名比较靠前的上榜品牌。“裕华源”牌黑蒜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青岛)参展产品金奖,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盟等高端市场,国内市场北上广等大城市需求旺盛,销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现黑蒜年产量600吨,销售收入6000万元。据悉,市委市政府每年列支50万元对认证农产品和著名商标进行奖励,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合作社)达到50余家;一批国内外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助力农产品走出去。1-10月份,全市农产品出口32098万美元,同比增长7.6%。其中,万兴公司主打“姜老大”品牌,仅去年实现年销售收入11.4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

   现代农业文化培育日臻完善

  “现代农业靠的是品牌,品牌农业靠的是文化。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都会是短命的。”市农业局副局长何兰平说,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模式,我市加强特色农产品文化研究,着力打造企业、产品、产业文化,逐步实现高效特色农业文化与产业化融合的华丽转身。

  姜文化研究深入推进。成立“生姜文化研究会”,建立“姜文化网站”,先后出版《姜文化》杂志3期和《莱芜生姜》等专著,充分挖掘姜文化发展内涵,“莱芜姜,保健康”现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为生姜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茶文化研究上新台阶。以“茶文化研究会”为平台,发挥茶丰富文化历史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大对茶文化的研究、挖掘,深入开发齐鲁干烘茶消费潜力,先后被评为山东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的五大茶叶品系销往19个省市地区,销售网点达716家,战略合作伙伴11家。

  特色旅游文化持续发展。实施“接二连三”行动,拓展提升现代农业功能,积极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城岭“开心农场”、王石门“天上人家”和房干“农家游”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一大亮点,带动周边农户近6000户,年接待游客达3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近2.4亿元。

   打造农产品品牌文化新名片

  “农产品品牌文化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统筹发展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工作。”市农业局局长陶务瑞说,近年来我市农业品牌文化培育遵循现代农业取向,保障了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和行业良性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成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农产品品牌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调查问卷显示,农业企业在品牌文化建设上重创建、轻维护和经营,保护意识不强。“政府应加大扶持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企业,帮助小型企业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品牌文化发掘保护,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这位专家认为,企业自身也要加强合作和沟通,通过行业协会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加强质量认证,实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维护特色农产品文化品牌的质 量和信誉。(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