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振兴传统工艺、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

04.03.2016  13:26

  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对振兴传统工艺相关内容进行调查的通知》文件要求,菏泽市对辖区内传统工艺、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进行了详实的调查。

  一、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振兴传统工艺、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基础坚实

  (一)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多,贫困人口基数大是菏泽的基本现状。 菏泽有国家级项目31项、省级77项、市级191项、县级758项,国家级传承人12人、省级传承人51人、市级传承人303人、县级传承人872人。其中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有国家级5项、省级19项、市级 67项、县级219项,国家级传承人2人(都已过世)、省级传承人12人、市级传承人55人、县级传承人178人。菏泽共有省定贫困村855个,贫困村人口30.9万人,其中16岁以下人口占13.1%,17-30岁人口占14.7%,31-40岁人口占9.4%,41-50岁人口占15.4%,51-60岁人口占13.7%,60岁以上人口占33.7%,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农、外出打工和传统手工艺品加工。菏泽市有户籍或长期居住在省定贫困村的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156人。

  (二)依托非遗项目,菏泽市建立了众多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 据统计,菏泽市依托非遗项目建立的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共2579家.年产值90亿元。共安排就业人员18.0163万人,其中妇女99829人,残疾人1292人,困难群体4874人。

  (三)大量传承人自主创业,非遗产品及衍生品企业创新发展。 菏泽市传统工艺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利用菏泽市得天独厚的非遗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立足市场,努力提升传统工艺类创意创新的竞争力,确保生存的同时谋求持续发展。特别是部分传承人,创办了家庭作坊、注册成立了公司等,安排了大量的就业,年产值千万元以上。非遗产品及衍生品企业围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深化,传统工艺类企业依托科技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培养核心技艺的传承人,积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企业品牌,从类似产品大胆借鉴工艺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设计相应的衍生产品,提高竞争力。并涌现出一批典型:

  1.单县羊肉汤项目。单县羊肉汤传承人窦桂明和张世河与全国饮食专家和各级协会合作,成立了单县羊肉汤传承基地,开发了一系列单县羊肉汤衍生品,如:传统白汤固体羊肉汤、红汤羊肉汤、烤羊腿等等。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延伸了产业链,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全力打造了一支以传统手工艺师、设计师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工艺创作团队。目前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精良的工艺装备,齐全的检测手段,雄厚的技术力量,集电子商务、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众多业务于一体,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把单县羊肉汤销售到全国各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已成为菏泽民营企业的靓丽名片。

  2.剪纸项目。郓城剪纸技艺传人杨秀玲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合作,成立了郓城剪纸艺术传承研究院,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延伸了产业链,开发了一系列剪纸衍生品,如:陶瓷热转印、丝网印、型板彩印、布艺家纺、立体剪纸、剪纸屏风、冰箱贴、纪念章等等。全力打造了一支以工艺美术师、高级设计师、研究员和剪纸艺术家创作团队。培养、聚集了一大批民间剪纸艺术爱好者和手工艺人,在全国各地已有十几个展厅,工作室二十多间,带动周边群众创业300余人次。目前研究院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精良的工艺装备,齐全的检测手段,雄厚的技术力量,以剪纸文化艺术品研发、设计、剪制、装裱、包装为主导,充分运用互联网把剪纸作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广受消费者喜爱。

  3.黄泥古陶项目。其传承人好强成立了黄河窑陶瓷博物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近年来,为收集黄泥古陶传统制作工艺流程标本等资料投入资金20余万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合作,共同研发黄泥古陶新产品。全力打造了一支以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工为主的黄泥古陶研发、创作团队,他们用自己娴熟的技艺,充分发掘利用黄河文化资源,生动的诠释了生产性保护对黄泥古陶非遗活态传承的魅力,完整恢复了传统生产工艺,以生产性保护方式对黄泥古陶制作技艺进行了传承、保护和发扬。公司现有职工95人,其中妇女36人、残疾人10人、困难家庭子女20人;公司2015年经营收入501万元,利润108万元。目前公司以陶瓷文化艺术品研发、设计、生产为主导,集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众多业务于一体。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营销模式,把陶艺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发展势头迅猛。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好强”牌商标。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商品十佳品牌,连续两年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商品十佳购物店。公司作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特许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向十艺节赞助了价值540万元的陶艺品,被十艺节指定为专用产品,荣获“支持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奖”,并被授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赞助商”称号。

  4.花冠酒酿造技艺项目。其保护单位巨野县花冠集团为了振兴传统花冠酒酿造工艺,投资3600万元对原曹州老窖酒业公司进行全额收购,并征地500亩,投资3亿元建设了新厂区并投入生产。同时,投资1.5亿元,占地120亩的花冠新厂区二期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酿酒七车间窖池与行吊已安装完成,并顺利投产。全面完成了酿酒五、六车间机械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新项目的陆续投产,提高了工艺装备水平,关键部位的产量提升,满足了市场需求,增强了集团全面竞争力。2015年中华储酒文化节暨第十四届花冠集团“九九”储酒节开幕之际,在花冠集团举行了中国白酒(齐鲁)--研究院中国白酒大师工作站的奠基仪式。这跟花冠多年来对传统酿酒技艺的不断探索、提升和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也是更进一步将中国千年酿酒工艺的传统及精髓,与当代工艺的传承。同时为了迎合现代人们的饮酒习惯和口味风格,专门成立了工艺指导小组,产品研发小组,大众品评小组,并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粮酒生产车间按照传统酿造工艺,把窖池分类管理,对各车间各班组出现偏差的窖池及时进行监控、分析与纠正,使全年出酒率提高2.98%。在运用互联网,打造“旁边社区”方面,2015年花冠集团投资控股山东关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公司针对传统行业产品终端销售,利用网络平台连接终端与消费者,打造“旁边社区”,使消费者在500米内,可以选择优质店铺、优质商品,继而打破传统的地推式营销模式。对新产品的营销、推广和品牌的到达率有很大的提升。该项目是传统生产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最新切入点,有广泛的、良好的发展前景。

  5.曹县柳编项目。涉及山东曹普工艺有限公司、珠峰木艺工艺有限公司、山东鲁艺工艺有限公司、山东好多亿工艺有限公司等十余家非遗生产性企业。他们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柳编编织技艺(曹县柳编)的核心技艺为依托,并衍生出柳编系列产品。在经营中,曹县柳编相关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其加工农户辐射27个乡镇、办事处,从业人员达100000余人,年产值达10多亿元,是本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近几年来,通过产业化规划和政府扶持下,通过曹县柳编科研人员的创新设计和积极研发,公司拥有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3000余项国家专利。多年的主打产品:“柳编工艺品”“柳筐”、“柳篮”和“柳编加实木家具”一举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荣誉称号;有的商标被任命为“中国驰名商标”;被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公司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西班牙、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瑞典、日本、加拿大、丹麦、香港、台湾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不断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员工内在素质的培训与提高。同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开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

  6.曹州绳编项目。传承人秦怀忠、车里红夫妇自2001年以来累计投资180万元,培训绳编人员68人。2013年自筹资金20万元,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研究机构菏泽市曹州堆绣工艺技术研究所。菏泽市曹州绳编工艺技术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其中中级职称美工技师设计人员3人,长期固定熟练编织工13人。以保持曹州绳编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力,以家庭分散生产为模式,基本实现该遗产项目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性保护。2015年菏泽市曹州绳编工艺技术研究所在定陶文化中心建立80㎡展示、技艺传承、传播生产中心,定期免费对公众开放。曹州绳编代表作对牌官花牡丹以私人订制方式远销台湾和部分欧洲国家。相关创新衍生品已完成开发设计,小部分开始生产销售。积极开发既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又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绳编延伸作品样式16件,并完成作品制作标准量化,2016年即可投入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在保护传承的同时,研究所注重参加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各项展览活动,以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可。作品绳编牡丹多次荣获全国工美展大奖。2015年绳编牡丹与对牌衍生品制作实现销售收入12万元。

  7.东明粮画。在坚持核心技艺的基础上,依托科技、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创竞创新,对已有的传统工艺加以改进,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制作礼品包装,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其作品多次出国展示销售,参加全国、各省工艺品展并获奖,提高了非遗成品的竞争力。制作形式多为家庭式作坊。

  8.曹州堆绣项目。传承人刘宪堂2013年至2015年7月自筹资金累计投入98万元,其中注资30万元成立独立法人机构菏泽市曹州堆绣工艺技术研究所,在2013年5月正式挂牌营业,为曹州堆绣的传承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物质基础。依托菏泽市曹州堆绣工艺技术研究所这一平台,在2015年自筹资金投入50万元,建立集曹州堆绣研究所办公、设计、研究、传承、生产于一体的传习场地及展示设施140平方米。曹州堆绣面向社会以办学习班的形式,在研究所现场体验现场教学。为保证传承质量和效果,2015年累计参加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在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同时,曹州堆绣积极开发即适应现代市场又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努力实现生产性保护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15年度,堆绣牡丹作品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企业荣获: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菏泽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曹州堆绣采用研究所加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已有从业人员30人。农闲时,堆绣成了农村妇女的主业。曹州堆绣于2015年建立电子商务。2015年堆绣作品实现网上销售3万元。

  9.刻瓷项目。2003年,传承人楚成文创办成武成文瓷艺有限公司,集刻瓷艺术家于一堂,以精湛的刻瓷技艺和卓越的管理才能,将成文瓷艺公司打造成集设计创新、新产品开发、专业雕刻制作、市场运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专业化手工刻瓷企业。从2008年开始,成武成文瓷艺有限公司作为成武县刻瓷传习所,建设学习刻瓷技艺的专业教室,收徒20余人。楚成文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公司的法人。近年来,传习所培养的学生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展国家级及省级艺术展览。艺品被首都老干部疗养院,毛体书法总办事处,台湾中华艺术馆珍藏。配合建立中国刻瓷网站,旅游在线、齐鲁网、菏泽商务网、山河网等相继发布楚成文刻瓷内容,让社会更加关注刻瓷艺术。

  10.曹县木雕项目。曹县木雕的传承人蔡秀芳,创办山东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直接安排就业人员800余人,年产值达1.2亿元,并积极投入产品研发资金,并投资2.6亿元兴建云龙木雕产业园,扩大产业膨胀,培育产品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在振兴传统工艺方面采取了师傅带徒弟的措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投入2.6亿,建成云龙木雕产业园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其产品主要以订单式和互联网+的模式进行销售,主要市场包括国内、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木雕作品在审美上既注重传统又在设计理念上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11.郓城古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刁望河,创办家庭制筝作坊。在传统制筝工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根据传统古筝16弦制作原理,逐步完善,成功地研制出独特的26弦筝,发展创新了郓城古筝制作的新工艺,开创了古筝制作不得超过26弦的先河。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朝鲜、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古筝150余台,年产值120余万元,带动邻近村民就业16人。

  12.郓城泥塑传承人郑玉章在继承和发扬前人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改过去数人作业、行走江湖的模式,开门授徒,言传身教,使一大批中青年艺人投身到这门艺术中来,艺术队伍不断扩大。成立了艺缘斋彩绘雕塑工作室,现有员工55人,常年施工于全国各地。公司始终秉承传承发展的理念,克服保守思想和狭隘的门派观念,坚持 “保护为主,传承发展”的方针,以传统的雕塑材质为基础,实现了现代材料运用与声光控等高科技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作为观赏艺术,郓城雕塑在全国影响很大,高居全国前几名。1994年,在广西柳州召开的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郓城泥塑倍受好评,葛化蛟、葛于灵分别被授予民间高级美术师。

  13.彩蛋制作项目。技艺传承人李华民,始于创办家庭制作彩蛋作坊,后成立单县华民工艺品有限公司。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根据上百年的制作原理,逐步完善,成功地研制出独特的西方圣诞节选用的现代彩蛋工艺,发展创新了单县彩蛋制作的新工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远销欧和东南亚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出口额度达到180万美金,拥有经验丰富工艺彩绘师100多人,是一家长年从事工艺品“ 彩蛋”,专业出口的生产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生产的彩蛋,是在蛋壳上手工彩绘的工艺品,是单县传统手工艺产品,年产值120余万元。

  二、多措并举,合理开发,传统工艺、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一)多举措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与现代生活、与市场、与群众需要结合,成效显著。 近年来菏泽市充分挖掘传统工艺,借助非遗资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向结合,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媒体,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是市场竞争力。传统工艺类项目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消费搞得红红火火。通过实践发现,政府要因时因势利导,提供服务,提供环境和整体氛围的培育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可助推传统工艺类产业快速膨胀。

  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菏泽市部分县区成立了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动员和鼓励传统工艺类产业开网店做销售。突出工作重点,深入挖掘潜力,帮助有条件的线下加工企业向“顶天立地”方向发展,同时推进全民创业工程向“铺天盖地”方向发展。

  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强化保障。 菏泽市部分县区制定了鼓励传统工艺类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对首次销售额、纳税超过一定金额的,注册天猫的,引进高端管理、设计人才的,给予政策优惠及资金奖励,从政策上引导企业扩大经营,迅速发展。部分县区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为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市场提供转型和升级服务。比如曹县,凡传统工艺类加工户或网商需要注册有限公司的,所需办理的一切证件手续,均派专人办理,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对所有淘宝企业进行扎口管理,不经淘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淘宝企业及网店乱检查、乱收费。由公安机关为企业制作了电子商务重点联系企业标牌,对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进行重点打击,积极为淘宝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同时,结合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对淘宝经营户遇到的困难加以指导和帮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曹县还成立了淘宝产业商会,定期召开碰头会,加强行业自律。定期举办培训班,高薪聘请淘宝大学讲师和专家前来授课,为网商解疑答惑。

  三是加强宣传和培训,营造发展传统技艺的舆论环境。 该市通过网站、报刊、“微信平台”及校园、街头等各种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广大群众对非遗的认识度,同时,媒体也能近距离的了解传统工艺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从而对更好地发展传统工艺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使广大群众进一步的了解菏泽市的传统工艺,从而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群众的紧密结合。

  由于措施得力,菏泽市在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与现代生活、与市场、与群众需要结合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曹县大集镇形成十六个淘宝专业村。目前,全镇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一种裂变式、集群式的良性发展趋势:全镇光纤入户从2013年4月份的1314户发展到现在5200多户,创省内之最;网店数从去年的20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12000余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戏曲、传统舞蹈类相关联的表演服饰有限公司从无到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新注册218家;个人独资服饰加工厂400余家,较大型的加工户有500多户;全镇从最开始的只生产摄影服饰到如今的各种儿童表演服饰、民族服饰、摄影道具、舞蹈鞋、绣花、布料、服饰辅料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淘宝演出服、表演服等由200余种发展到现在,可以生产1200余种款式。巨野县工笔牡丹画,全县拥有四个绘画专业镇,五十多个专业村,1000余个专业户,从事绘画、销售、装裱等相关产业人员22000余人,书画装裱室70余家,在全国建立了600多个销售网点。作品远销美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销售书画作品90余万幅,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2亿元,全县的书画产业走向了品牌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健康发展道路。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总投资6500万元,具体负责全县农民画师的培训、作品展示和对外交流,是带动全县书画产业发展的龙头。在全县农村设立16处绘画培训点,年新增农民画师2000余人,2015年底全县农民画师将达到15000人,农民绘画产值突破5个亿,使11000余人脱贫致富,书画产业已成为全县贫困农民一条“扶贫、扶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15年初为了迎合书画市场的变化,拓宽销售渠道,筹建了“互联网+书画”云画廊运营平台。该平台项目主要由产业规范、专业培训、基地创建、平台运营四部分组成。“互联网+书画”云画廊运营平台是促进书画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和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输送高端销售人才的重要阵地。平台的成功运营使巨野的书画产业有了新的突破,提高了画乡品牌的影响力和画家的知名度,使更多的农民画师增加了经济收入,走向了以画致富的路子。

  (二)利用非遗开展精准扶贫,成效初显。 主要采取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家庭作坊生产和家庭作坊集聚型发展等模式,利用企业销售渠道和互联网手段不断扩大销路,促进了农民、贫困家庭增产增收,尤其是带动了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的再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一是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做大做强菏泽市非遗企业。 据初步统计,目前菏泽市3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有5项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77项省级非遗名录中,有19项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191项市级非遗名录中,有55项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特别是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项目众多,可以说菏泽具有大力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菏泽市通过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将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发展纳入《菏泽市文化产业发展纲要(2011—2015年)》,从人才、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2015年6月,制定并下发了《菏泽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支持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并从传习场地、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同时采取“产业基地”的方式,以产业园区和大公司为依托,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双赢。在曹县,以曹县木雕工艺品为核心的产业基地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54家,从业人员五万余人,形成了以庄寨、桃源、青菏办、古营集等乡镇办事处为中心的东、西板块桐杨木工艺品加工集群,以曹普、美家、青林、鲁艺、珠峰等重点企业为支撑点的集聚区。在鄄城,建设了鄄城鲁锦文化产业基地。该园区加大对该鲁锦的保护和开发,研发出适应现代人生活情趣和审美需要的工艺壁挂、家纺、服装服饰、箱包手袋四大类五十多个品种的产品,汉祥鲁锦、精一坊鲁锦等一批知名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产品销往海内外。在巨野,建设巨野书画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现有入驻企业125家,从业人员7100人。目前,园区内投资1.2亿元的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已建成使用,拥有鲁西画院、李锐书法艺术学校、洪庙绘画专业村、麟州画院、永丰书画院等15个规模较大的培训创作基地。带动周边永丰办事处、独山镇、麒麟镇、董官屯镇4个绘画专业镇,70个专业村,500多个专业户。

  二是借助非遗资源助力扶贫攻坚。 按照菏泽市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立足贫困村非遗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特色传统工艺产业作为专项扶贫的重点。积极发展传统戏剧服装、曹州堆秀、鲁锦纺织、木雕工艺品加工、条柳编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不断增加产业收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引导帮助有创业愿望、有一技之长的贫困贫困非遗传承人设立创业项目,积极争取帮扶资金,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和外来投资者利用菏泽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创业创新,形成更多市场主体。并积极培育劳动密集型非遗项目龙头企业和服务业项目,鼓励引导非遗龙头企业向贫困乡村布局。

  三是对省定贫困村有一定非遗技能的人才进行扶持。 首先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市、县两级每年组织各类非遗传承人培训50余次,并通过座谈等形式了解非遗传承人生活中的困难,帮助其解决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省定贫困村非遗传承人进行重点照顾,鼓励他们创业,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在市图书馆开展“非遗大讲堂”,由具有一定威望的国家级、省级和部分市级非遗传承人对非遗项目进行讲解,组织省定贫困村具有一定非遗技能的人员听课,让他们提高自身的非遗技能,从而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其二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贫困村非遗传承人。引导非遗项目企业吸收贫困人口就业,每年拿出一定的非遗传承补助资金对部分省定贫困村困难非遗传承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菏泽市的省定贫困村非遗技能人才得到了帮扶,很多非遗传承人通过自己技术走到了工作岗位。

  三、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深入开展振兴传统工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一)进一步探索生产性开发利用,带动传统工艺振兴和非遗扶贫。 进一步健全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体系,探索有针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机制和管理模式,积极培育生产性保护的成功典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项目入驻产业园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深入开展的同时,带动传统工艺的振兴并拉动就业,促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统筹菏泽市非遗产品借力“互联网+”走向网络市场。 下一步,菏泽市将在非遗保护领域特别是针对传统工艺项目开展网络众筹,为非遗项目筹集发展资金,宣传非遗文化内涵,帮助传承人收徒传艺。从“互联网+”的大趋势中获取非遗产品及衍生品的营销推广、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等各环节的发展优势。

  (三)结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促进非遗扶贫。 扎实推进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以活态保护为核心,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土壤和条件。加快制定、实施《总体规划》,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造一批非遗特色乡镇和村(社区),结合文化产业,根据全市文化产业类专业村镇的建设标准进行打造。特别是依托非遗资源多、贫困人口多的贫困村打造特色村,带动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开展,促进贫困人口的就业增收。

  (四)建立菏泽市非遗保护协会促进振兴传统工艺、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协会由从事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构、工作人员、研究人员、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保护单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有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以协会为平台,主动作为,致力于激发和带动全社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等领域的热情,并致力于振兴传统工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和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创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研究基地、教育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人才保障,鼓励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委托山东艺术学院、菏泽学院等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广泛培训。加强与山东艺术学院的合作,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传承水平,进而提高传统工艺的品质,扩大传统工艺品市场认知度和市场份额,促进传统工艺更加广泛地走进现代大众生活,相应带动千家万户就业。

  (六)在提升菏泽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创意设计方面加强与山东艺术学院的合作。 目前已在菏泽市天华电商文化产业园设立“山东工艺美院·菏泽众创空间”。下步,将积极组织菏泽市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和单位积极与众创空间对接,充分借助山东工艺美院的创意设计优势,提升菏泽市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时尚水平,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研、非遗生产性保护创意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方面的合作,引导文化企业和单位按需生产,形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七)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补助扶持资金,加大菏泽市市、县财政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非遗保护保障机制。

  (八)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交流。 依托“文化遗产日”、“山东省非遗月”等积极组织举办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依托各类媒体,对非遗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普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整合优秀非遗资源,打造具有菏泽地域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对外进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