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回音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落实情况回眸

01.03.2017  13:42

  图① 2016年12月20日,贵州从江县极贫乡镇加勉乡加坡村搬迁群众在新居领到了帮扶部门赠送的家电。当日,从江县加勉乡加坡村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仪式在贵州洛贯经济开发区贯洞镇井内安置小区举行,来自加勉乡极贫乡镇加坡村的100户贫困户分到了新房。吴德军摄

  图② 2016年4月7日,在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公司石油二厂,工作人员对炼化设备的环保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在2016年雾霾治理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辽宁省2017年将继续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辽宁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透露,2017年,空气优良天数占比有望继续提升,PM2.5年均浓度预期下降9.1%。新华社记者杨 青摄

  图③ 2016年9月30日,施工人员在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大坝截流现场进行作业。当日,经过两年多紧张施工,概算总投资49.532亿元的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成功截流,这标志着西藏水利发展史上投资最大的工程将提前进入关键的大坝主体施工阶段。新华社记者汤 阳摄

  图④ 2016年12月26日,车辆在湖南沅陵酉水大桥上行驶。当日,沅陵酉水大桥建成通车。该桥与沅水二桥、龙兴大道建成通车,有助于加快太常片区与城南片区开发进程,打破县城交通瓶颈,扩大县城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瞿宏红摄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这些目标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更是政府的民生承诺。一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年过去了,这些承诺完成得怎么样?请看对部分量化指标的解读——

   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国GDP增速为6.7%。这一增速水平虽然比2015年放缓0.2个百分点,仍然圆满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的预期目标。

  6.7%的经济增速,是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从总量规模看,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GDP总量早已达到11万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基础上,要实现6.7%的经济增速,难度要比过去大得多。而且,如此庞大的总量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的经济增量也要比过去大得多。如果以2010年作为不变价格计算,2016年我国GDP增量突破了4万亿元。这样的增量规模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服务业比重继续提高,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到近三分之二,新经济、新动能也在明显积聚,高技术产业加快增长,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明显增加,单位GDP能耗下降5%,清洁能源比重上升。此外,从与民生相关的指标看,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上温和上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

  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看,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6.7%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而且中国对当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34%。在“三驾马车”中,2016年,我国全年对外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我国消费升级带来的出境旅游人数快速增加,出境旅游和购物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很多国家商品消费市场和服务业增长;尽管我国进出口增长率在下降,但进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

  总的来说,6.7%的经济成绩单有着较高的含金量,不仅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快成长,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也在稳步提升。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等。因此,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在新的一年里,仍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日报记者林火灿)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十三五”开局之年,脱贫攻坚首战全面告捷。全党全社会合力促脱贫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等任务圆满完成。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央加强顶层设计。一年来,中办、国办先后发布10个配套文件,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101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对扶贫工作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拿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各地都出台和完善“1+N”扶贫政策举措,进一步细化配套政策,确保政策举措有效落实落地。

  扶贫必先识贫,找出真正的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基础。2016年,建档立卡“回头看”在全国展开,近200万人进村入户摸底排查,共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补录贫困人口807万,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部门选派18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全覆盖,一线扶贫力量明显增强。

  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后,财政资金大幅跟进。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资金667亿元,同比增长43.4%;省级投入资金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有了资金投入,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补偿扶贫、教育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健康工程扶贫等,都成为撬动“穷根”的得力杠杆。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业、乡村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探索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增收的新模式。贵州设立3000亿元脱贫投资基金,着力解决产业扶贫“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湖南探索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四跟四走”路子,取得明显成效。

  电商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成为扶贫新热点。2016年,全国428个贫困县开展了电商扶贫试点,158个贫困县被列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甘肃陇南市在贫困村开办网店800多家,带动贫困户15万余人,销售总额达到3.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7万个。

  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去年取得实质性进展,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劳务协作扶贫打开局面,在广东、湖南、湖北三省组织开展劳务协作试点,并在全国推开,全国有缴费记录的480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先扶智”,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全部免除。(经济日报记者李华林)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