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董蒨: 建立老年人"介护"职业体系

29.01.2015  00:27

   中国山东网1月28日讯 (记者 董理)山东省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测算,到2020年,山东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0%。28日上午,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附属 医院 副院长董蒨表示,积极推进“介护”职业体系的建立,大力发展“介护”执业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介护”职业体系缺失 “介护”职业人才严重缺乏

  “介护”一词最早由日本人提出,有照顾、护理、看护之意,是为老年人或因身体残障造成日常生活自理困难的个人,提供与医疗、护理、保健和生活等相联系的综合性、专业化的援助,以满足其身体、精神、社会等方面的有关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的服务。“介护”服务在日本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在我国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

  据统计,山东省目前失能、半失能老人已经超过300万人,“医养结合”对这些老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然而,相对于失能老年人数量,医养结合的床位还很少,而对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却呈现出扩大趋势。董蒨指出,专业医护人员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收住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的老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需要医学护理与一般生活照护共同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大量从事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专业人员,尤其是“介护员”。

  董蒨介绍,养老护理员职业侧重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护,而“介护员”则侧重护理技术方面的照护,更多地服务于半失能或全失能老人。

  “比照国家民政部对养老机构内失能、半失能老人按1∶4∶7配备服务人员测算,我省目前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介护员’需要数十万人,而实际从业人数尚不足十分之一。”董蒨表示,目前“介护”职业体系的缺失和“介护”职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介护”人才培养 充实老年护理人才队伍

  董蒨表示,“介护”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兴行业,对于带动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建议积极推进“介护”职业体系的建立,完善有关职业资格等级政策,对“介护员”进行职业资格等级的评定和晋升。

  在“介护”人才培养方面,董蒨认为应按照《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设置与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等相关的专业或者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开设介护专业,尽快将介护员培养纳入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新增就业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人接受不少于2年的大专院校介护专业系统学习与训练,充实老年护理人才队伍。

  同时,通过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吸引一些基础较好、条件较为成熟的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开设培训部门或机构,针对城乡新增就业人口中中年以上的人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介护”职业培训。

  “这些培训机构可结合自身需要,将公司医疗与护理业务所需服务技巧和技能纳入到教育中,使教育与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董蒨表示,此举既可解决养老行业自身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实问题,提升老年护理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又能推动校企联合,使这些实体机构成为开设“介护”专业的大专院校的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