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引领山东发展走在前列

05.01.2016  12:28

      到今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已经五周年并完成一个规划期(2011—2015)。这是突飞猛进的5年,奋发有为的5年,成绩卓著的5年。5年来,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新的增长点,“蓝区”成为山东走在前列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省也是我国推进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蓝区”建设也顺利通过了第一个规划期,蓝色经济区的引领作用凸显,我省走到了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前列。

集聚——筑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15年11月26日,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来福士”)为挪威North Sea Rigs Holdings公司建造的“维京龙”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烟台完工。公司副总经理滕瑶介绍,这是我国建造的首座适合北极海域作业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拥有80%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交钥匙”总包建造。目前中集来福士拥有我国唯一的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中心,现已发展为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行业龙头。

    在蓝色经济区,像中集来福士一样的企业被充分激发了发展活力,各海洋产业集聚成联盟,既有龙头企业的带领,又有众多上下游企业的配套,汇聚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积极要素。

    目前,我省已挂牌成立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海洋化工、海洋动力装备、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食品等6大产业联盟,聚集骨干企业500余家,拥有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1000家,打造了海洋企业“抱团、聚力”发展的新模式。

    集聚发展要素,形成向海发展的有力拳头,为推动由渔业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青岛市出台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推进方案,主要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过三分之一,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超过三分之二;威海大力发展新型海洋船舶、特种船舶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客滚船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0%,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制造复合材料船艇企业。“蓝区”六市两县各有侧重,向海发力。

    据统计,2015年1月—10月,“蓝区”工业增加值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19029.5亿元,增长14.2%;进出口总额1479.4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96.8亿美元,增长10.7%。 

    以国家“蓝色战略”为引领,我省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等五大海洋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跃居全国首位。

创新——加快向“”转向

      一颗“小海藻”,却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日前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科研人员现场将海藻纤维纱布覆盖在仿血液溶液上,瞬间原本干燥的纱布变得透明湿润,形成了一种透明胶状物体,这一变化使产品增值了五倍。

      “借助蓝色战略,我们不断朝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发展成为集海藻提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肥料于一体海藻生物制品企业。”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告诉记者。

    向创新要驱动力,不光是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抓手,更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科教兴海,构建以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龙头,以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一直在做的。

    目前,我省已建立海洋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1家,海参产业技术创新等3个战略联盟成为国家联盟试点,青岛、烟台、威海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获国家批复。

    其中,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累计引进重大科研、产业及创新创业项目170余个,总投资约2422亿元,“国字号”科研机构12个,高等院校或研究院12个,科技型企业110余个;在谈项目200余个,研发类项目占70%以上。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6个项目即将或已经投入使用。

    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国家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山东海洋仪器仪表所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潍坊滨海海洋化工、寿光新型防水材料两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深度对接融合,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的构筑将加快,并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海洋高技术产业体系。”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说。

园区——承载崛起的力量

    由牟平金山湾至烟台保税港区,烟台市区东部滨海一线的600平方公里,被烟台人称为东部新区,是烟台市蓝区建设的“一号工程”。

    记者发现,金山港区路网、管网建设全面拉开,16横21纵路网工程全线施工,核心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8.5亿元。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经济总部基地、海洋创业服务大厦等一批大项目进展顺利,110个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快速推进,海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10个过亿元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东部新区正朝着“烟台新的增长极”的目标快速推进。

    望不到头的盐碱地,数不清的盐池,如今变成了实现产业升级、蓝色创新、生态文明的海洋经济新区。同烟台东部新区一样,“四区三园”作为“突破海洋”的先行先试区,都在经历着从无到有、集聚壮大的巨变,它的发展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深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青岛西海岸新区,2014年6月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它与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和烟台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共同构成引领蓝色经济产业聚集的四个新区。区内的董家口港是正在建设中的第四代深水大港,它两年内吸引了700多亿元的20多个大型项目;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累计建成泊位20个,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区内的中德生态园是中国和德国政府共同打造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它与潍坊滨海中外合作产业园、日照国际海洋城并称为“蓝区战略”规划中外合作的“三园”。

    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2015年1-9月份,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38亿元,同比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比提升幅度位居青岛市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1269亿元,增长1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亿元,增长11.9%。新区承载带动作用可见一斑,有效承担起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导区的功能,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

    “目前‘四区三园’载体作用强、质量效益优的特点在不断呈现。同时,海洋特色园区为企业、科技发展提供高效通畅平台作用也在凸显。”刘冰说。

    据悉,我省18家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共聚集企业2100余家,其中海洋主导产业企业占比超过60%;园区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平台超过200个,拥有发明专利数量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854个。平均每个园区的省级以上科技平台和科技成果分别超过10个和47个,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我省全力推进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快又好发展新局面。2011年到2014年,蓝色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1395.1亿元增长到27715.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由8029亿元增长到10879亿元。201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6%,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新的增长点。

    “未来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领作用将愈加凸显,将继续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示范带动,在创新发展上实现率先突破,继续走在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前列。为山东‘十三五’规划开局打下良好基础。”省发改委、省区域办主任王忠林说,“同时蓝区也是我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