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保留行政审批341项 人为因素和流程依然梗阻

30.04.2015  13:54

  做个形象的比喻,行政审批改革如同管理电脑,整理磁盘之后需要不断优化。简政放权,亦要一边减少审批程序一边优化流程。电脑优化加速有自动、手动之分,遇难题就需申请专家优化。提速、放权,既要发挥各部门主观能动性,也要听取来自基层的意见,而“专家优化”则需要更多高层设计——

  今年3月底,桔子水晶酒店集团CEO吴海写下一封致总理的公开信,题为《我想做点事,但是很憋屈》。信中分析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私营企业地位低等多种原因,直指行政审批服务等发展环境问题。

  简政放权,从顶层设计到省、市大刀阔斧的改革,行政审批事项逐年减少,跑断腿、磨破嘴的现象渐渐成为历史。即便如此,我市多位企业界人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仍坦言,虽然省市数次砍掉一些审批项目,但仍然不够,最多的问题反映在“硬审批”减下来、“软服务”上不去,人为因素多。审批程序不能仅仅一减了之,提高行政效能的关键在于一边减少审批程序一边优化流程。

   现 状

  全市保留行政审批事项341项

  据3月31日《济南日报》报道,济南市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已编制完成,最终确定行政权力事项3729项(均为主项),其中行政审批341项。目前,记者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济南市机构编制网上,均看到已经公布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

  据悉,去年8月权力清单工作全面推进以来,市直纳入范围的71个部门(单位)除市政府办公厅等19个部门零事项报告外,其余52个部门(单位)共报送行政权力事项7876项。经汇总整理及审查,最终确定行政权力事项3729项,除行政审批外,还有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监督以及其他权力事项。与部门上报的行政权力事项相比,减少事项4147项,精简52.7%;与省级已公布的4223项行政权力事项相比,少494项。

   问 题

  人为因素和流程依然“梗阻”

  审批环节多,发展环境差、成本高,曾经为国内企业所诟病,不少企业因此遭遇夭折厄运。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聘专家马靖昊日前表示,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总数为45.3万个,2013年为35.3万个,消失了10万个。2010年私营工业企业为27.3万个,2013年下降到19.5万个,消失了7.8万个。

  在经历这样一个周期之后,随着政府简政放权步伐的加快,目前大多数企业界人士对行政审批效能的提高持肯定态度。在记者采访的近10位企业界人士中,虽然涉及不同行业,很难有一人说清全部审批事项,但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与之前相比,创业门槛在逐年降低,审批事项也大量减少,明显感觉到方便快捷。但“梗阻”来自于人为因素和不够优化的流程,这些成为部分事项可快可慢、可繁可简,让人“急不得躁不得”的关键原因。

  有些模糊的规定为人为因素提供了“方便”。一家民非企业的分支机构在经历长达14个月的奔波后,终于拿到正式的“身份证”,原因是当初有矛盾的两个部门中,一个部门领导已经退休,当初的障碍随着两者矛盾的消失而自动解除。当年,一个部门同意其在辖区内开设分支机构,而另一个部门则以一个“原则上”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规定,不批准该分支机构在本辖区的设立。如今,随着人的变化,当年的“事儿”已经不再是“事儿”。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程序上来说,很多事项在简化,但是在办理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难以绕开。比如,在办理施工许可等审批事项时需要银

  行开具建设资金到位证明。如果只是简单证明某企业在某时某刻存款余额为多少,还无法过关,而需要银行在开具证明时,使用诸如“该企业用于某一项目上到位的建设资金为多少”的表述。“银行也是企业,它有监督和证明开发商的资金如何支配的责任和权力吗?企业在哪家银行有关系、哪家银行能开这样的证明,这样一来造假是不是很容易?监督建设资金是否到位,完全可以想出更好的方法。”

  某企业负责人指出,在审批程序减少之后,流程上还需优化,效能上还需提高。该企业经常去我市某区某部门办理业务,每次去都要“照章办事”等上三天。“我的资料都在这个部门放着,每次办事也都是审核同样的资料,我们常年打交道,办理过无数次业务,怎么回回都要等上三天?虽然有三天办结的时限承诺,但对于熟悉的老企业来说,还不能从快从简吗?”

  而有些在流程上本应形成标准的东西,却还会因部门和人员的调整而变得不顺畅。“上次我们遇到一个问题:过去某项职能归属于某单位的一个部门,后来机构改革这个部门撤销了,其职能调整到该单位办公室某一职员手中。那天这个职员恰巧有事,别人都无法接手。这些办事流程完全不应该因个人因素而有所影响,它本应是在这个单位内部形成的标准流程,至少是某个小部门的任何人都熟悉的流程。”

  在优化办事流程方面,企业界人士反映最多的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的问题。一家企业负责人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不只是单纯针对企业提出来的,也完全可以应用到行政审批中。“在办理很多审批事项时,都需要提供身份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代码证等材料的复印件。由于对办事要求不能完全掌握,去之前材料准备不全,每次都要在现场复印,各种证件复印件‘满天飞’,先不说价格比外面贵、复印任务多等待时间长,我最担心的还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如果各部门之间能够信息共享,来办事的人只需提供身份证原件进行确认,审批系统通过各部门联网就能够共享信息,那样既省时又省力,还安全。”

   探 讨

  检验改革到位多问几个“能否”

  通过走访企业界人士记者发现,行政审批逐步改革到位,还需从这样几个方面看待和把握:大的审批权限是否还有下放的空间,可审可不审的能否不审,可批可不批的能否备案,可划归一个部门的能否划归一个部门,审了是否监管到位。

  一些大的审批权限还可以继续优化,要么下放要么减少环节。可审可不审的不审,可批可不批的备案,可划归一个部门的划归一个部门,更深刻地影响到企业发展环境。有审批权的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理所当然地还应履行好监管职能。一位做教育产业的人士说,根据有关规定,针对不达标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教育部门只能下整改通知而无权关停,这显然不利于教育产业的发展和教育市场的规范。

  而监管除了到位,还有科学的问题。这位人士有位做国际学校的朋友,学校总是不停接到有关部门关于该校“非法使用外教”的投诉反馈,尽管他们一再解释并提供证明,该校聘用的外教全部具有外专局审批的“外专证”。“既然企业提供了相关证明,再面对同类投诉,是不是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反馈呢?政府部门就是企业的大树,要为企业遮风挡雨。”

  有位企业界人士说得好,行政审批改革提速、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如同整理电脑,需边整理边优化,问题简单能够自动“一键优化”固然好,但社会体系又远非电脑系统那样简单,涉及方方面面不同的利益。简政放权之后,事项少了、程序简了,但放眼一整条环环相扣的服务链上,面对各部门庞大的系统,在横向上、纵向上如何整合、协调,如何最大程度地为企业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缩小可能给“人为因素”留出的空间,还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