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徐渭代表作《黄甲图》
前不久看到一幅徐渭的画作《黄甲图》,《黄甲图》的右上有徐渭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有权威评论如下:“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这幅画也有在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
另有一本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徐渭书画集上的介绍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对画面艺术技法的介绍:“此图写荷叶两枝,阔大如伞,下有一只螃蟹。画家以大写意笔法泼染硕大荷叶,酣畅淋漓;螃蟹造型简洁概括,颇有意趣。整幅画面笔意相属,气脉连贯,一气呵成。”此外还有一个评论讲到这首诗时表示其具有“诗意幽默”。
除此,我在网上查了好多评论,基本上都是采用以上说法,没有多少有新意的评论。其中有一篇名叫《徐渭的艺术特点》的论文,对于诗的含义和画面的意思稍有具体的解释,文字如下:他(指徐渭)还借题诗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常以螃蟹来比拟那些压榨百姓、横行霸道的权贵和官吏,例如故宫博物馆藏有徐渭《黄甲图轴》,画了两柄如伞盖般的荷叶,下面画了一只肥大的螃蟹,上部题诗为:“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黄甲”两字语意双关,古代科举进士甲科及第者称“黄甲”,而“传胪”,也是指古代科举进士及第后,宣制唱名时,除第一甲唱一二三名外,第二甲、第三甲只唱首名,所以,二、三甲首名成为传胪。黄甲即指螃蟹,又借指科举及第者,讽刺这些人徒有外表风标,实则腹中无珠,空无才学,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总之,所在的评论中一致认为这幅《黄甲图》是讽刺“依靠关系”而“金榜题名”的那些“不学无术”之人,而“螃蟹”即是指这样的人。
当我纵观全画和题诗之后,产生如下几点思考:第一,这个画面何以能够看出“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的意思来呢?第二,这首诗的意思也是讽刺这些“不学无术”之人的讽刺诗吗?第三,为什么所有的介绍都没有全部译出这首题画诗呢?
我想,要理解这幅画的真正含义,就要从理解这首诗入手。我在网络上反复寻查竟没有查到对于这首诗的释义。这就是说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这首诗,却在不理解诗的意思的情况下,只好将诗的原文列出,然后从总体上去判断这首诗的含义,便有了上文提到的诸多解读。
我分析了一下这首诗,发现以往的解读者对于诗中第二句的理解就已经有了问题。这句中的“珠有无”是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徐渭的艺术特点》的作者是把这个“珠”字理解为“有眼无珠”的“眼珠子”。但这样理解的话,文意肯定是不通的。如果是说“眼珠”的“珠”,那么“莫问年来”又指什么?岂不是说“别管他这一年来是不是眼中无珠”吗?而且第三句说“养就孤标人不识”怎么解释?如果主题是写那些中举之人,岂不是在说那些“有眼无珠”之人“养就”了“孤标”吗?这岂不是在赞美他们吗?如何说得通呢?所以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也太明显了。
问题出在哪里?笔者以为,就出在对于这个“珠”字的理解上。这个“珠”字非“珠”也,乃为“铢”也。“铢”是钱的单位,“珠”在这里也就是指“钱”的意思。如果这个字是“铢”字,就一切都通了。此诗应该是这样理解的:“有个东西真是心傲气豪得可以,纵然年来断了炊也不改变这脾气;我这孤傲的品格没有人能够赏识啊,如果我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那么你们就会知道,我可就是那可以做状元的材料啊!”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这只螃蟹是代表画者自己,可不是什么讽刺所谓那些不学无术之人的。众权威们的理解完全弄反了,这实在让我感到惊讶。
再看看画面,分明是一股倔强之气,何来的讽刺意味呢?荷叶的空灵萧疏和螃蟹的劲健有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片荷叶和一只螃蟹苏世独立,仅用一杆荷茎连接起来,使荷叶和螃蟹之间有了联系。
再来仔细看看《黄甲图》题款中这个“珠”字,实际是“铢”字。草书的写法,“王”字上加一撇就是“金”字旁,由于徐渭写得随意,使“来”字末笔连接到“铢”字的起笔表达得不是很明显,但仔细观察这个“连带”还是有的,虽然外表看上去是“珠”字,如果细心辨认应该能够认出来。而诸多解读者粗心大意没看出来,也说明了他们对草书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误将“铢”字,认作了“珠”字,造成了理解上的误读。
且看徐渭的另一幅字,行草书《应制咏剑轴》,其中有“寸铁”的“铁”字与“铢”字的偏旁完全一样,可以证实《黄甲图》中的字就是“铢”字,而被人们误认为“珠”字了。这里要说明一点,认识草书的技巧往往是需要从上下文来理解字的含义的,如此,即使是作者写错了字,也不会影响对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同理,徐渭书法行草《应制咏剑轴》常见的对首句的翻译也是错的,应该是“欧冶良工”,而译者将其译为“欧治良工”了。何以见得错?因为该诗说得明白:“欧冶良工,风胡巧手,铸成射斗光芒。”而题目也在说《应制咏剑轴》,分明指的是宝剑的冶炼,是说“宝剑的冶炼者具有胡人炼钢铸剑的好手艺,才冶就了这把能够光芒射向斗牛的利剑”。从字形上看,认为“治”或者认为“冶”都是可以的,但通过上下文来看,我们就知道这个字只能是“冶”字,不能是“治”字。
如此一幅徐渭的代表作,不知经过多少专家高人之手,竟然没有人看出其中蹊跷,甚至连字也认错,实在不应该。对于诗词的理解就更离谱了,竟然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解读这首诗,完全是含糊地去应付。还有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牵强附会的解释以及不懂装懂的态度,绝不是做艺术研究的人应有的态度。从这幅作品被误读说明了,一方面从事书画艺术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艺术界“集体误读”这样一幅名作,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另一方面,所谓“真善美”,首先就要有求“真”的精神,如此重要名家的代表作都辨析不清楚,如何能够对艺术有深刻的领会呢?而作为辞书的编纂,更是应该严肃认真,因为,哪怕一点点的差错,也将造成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