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物: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王生斌

13.04.2015  12:14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家授予一座城市的最高综合荣誉,它集中反映了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综合环境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是最具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珍贵的城市品牌。4月2日,西宁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拉开了新一轮的“创城”大幕。—

  对话人物: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王生斌

  对话记者:彭娜

  记者:自2010年起,西宁就启动了“创城”工作。5年来,“创城”给西宁带来的变化大吗?有哪些变化?

  王生斌:城市是文明的集聚地,城市的发展史就是城市的文明史。2010年,西宁市正式开启“创城”工作,虽然还未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但创建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变化一,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这些年,西宁开展的市容环境治“脏”、公共秩序治“乱”、窗口服务治“差”专项整治行动,直指城市“顽症”。有不少市民反映,西宁给人的印象耳目一新:空气清新、街面清洁、视觉清澈、环境清爽。

  变化二,以人为本使西宁的认同感、凝聚力、和谐度空前提升。为了使文明创建真正走进社区、家庭、生活,西宁围绕小巷、小区、小院、小店的改造和管理,在“小事”上做起了大文章,让西宁这个“家”更加人性化,并紧紧围绕安民、富民、便民、乐民展开创建工作,低保标准提高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加大了,一批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纷纷上马,休闲广场、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逐年增加,不同的人也在以不同的表情演绎着文明的故事,彰显出文明的内涵,展现出空前的凝聚力。

  变化三,文明创建改变了西宁,也改变了外界审视西宁的眼光,为西宁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当西宁勇于站在全国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就是一次“多赢”的选择。除一些重大节会赛事的成功举办,给海内外留下了美好的“西宁印象”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使西宁逐步成为投资热土、旅游胜地、创业乐园。作为一座西部内陆省会城市,西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世人瞩目。

  记者:新一轮的“创城”开始了,西宁的优势在哪儿?不足又在哪儿?如何取长补短?

  王生斌:西宁的“创城”始终与发展的节奏相伴前行,多年来积累的经济实力、开放视野以及赶超先进的决心,都是“创城”的前提条件。

  一方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西宁“创城”的坚强后盾;中央驻西宁单位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使文明创建覆盖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各个系统、各窗口单位与西宁协调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具体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有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近年来,西宁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物力、财力投入社会事业,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我们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我们已经成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特别是通过开展“五城联创”,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文明程度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西宁的“创城”起步较晚,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和学习先进城市的有益经验,能少走一些弯路。

  如果把国内外先进城市作为一个标杆,西宁虽然有优势和特色,但在硬件设施、管理水平、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以“创建人民满意城市”为新目标、新追求,把创建基础抓得更实,把人本理念树得更牢,把长效机制建得更好,让西宁这个“家”愈加彰显魅力。

  记者:想要创建成功,西宁将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王生斌:首先,要在加大民生改善力度上下功夫。如突出道路(街巷)设施、公共设施、无障碍设施等专项整治,完善城市宜居功能;抓好农贸市场整治建设,让市民有干净而舒适的买菜环境,能够买到廉价安全的蔬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让市民吃到放心食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市民喝到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下大力气整治交通秩序,切实解决城市交通不畅问题;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抓好“五小场所”专项整治等。

  其次,要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上下功夫。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挖掘宣传市民身边的“凡人善举”,培植市民易学易行的“凡人小事”典型;通过社区、企业的宣传,增强广大市民参与“创城”的自觉性;深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互帮互助、仁爱爱人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养,有了文明的市民,才会有文明的城市。

  再次,要在夯实文明创建基层基础工作上下功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键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我们要将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从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社区环境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打造特色社区、文明社区,打牢“创城”社会基础;鼓励社区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和活跃居民文化生活。

  记者:城市文明是抽象的,如何在抽象中提升人的文明?王生斌:城市文明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普通市民的一张笑脸、一句话语、一个举止,见微知著地体现着西宁人的文明素质。创建文明城市,就是建设道德城市。

  一是要铸价值引领之“魂”。我们既要面向广大市民开展诚信、孝敬、勤俭和礼仪教育,又利用好传统节日和国庆、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节点,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良美德,并抓好实践养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推动文明创建与文化文艺相结合。

  二是要强道德建设之“基”。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立足社区,开展各项志愿服务,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为农村孩子搭建寓教于乐、学技学艺、立德树人的平台。

  三是要正社会文明之“风”。必须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干部勤政、廉政教育,倡导优良作风,做到为民务实勤廉,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网络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狠抓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诚信问题,会同有关部门联手惩治失信“老赖”,发布偷漏税款、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方面的“黑名单”。

  记者:西宁对2017年的“创城”目标有信心吗?如何发挥市民在“创城”中的作用?

  王生斌:新一轮创建之初,西宁市委市政府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西宁来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不是一般要求,而是崇高追求。”5年来,我们收获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尤其是市民的高度认同,为“创城”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只要200多万市民与我们同在,信心就在,希望就在,力量就在。

  要发挥市民的作用,就一定要明确我们的责任。西宁是大家的西宁,创建文明城市不是某部门、某个人的事,而是全体西宁人的事,是我们不容推却的责任。这份责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们要知晓“创城”这项活动,要了解“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和有关要求,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只要每位市民关注、支持和参与单位、社区等组织的活动,就是参与了文明城市的创建,只要每位市民认真做好份内的工作,就是为“创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关注细节,从小事做起。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更关乎西宁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