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樟木大转移

30.04.2015  20:57

  卷帘门一拉到底,扣上一把铁锁,提起几个包裹,张积利一家5口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的小川菜馆,也离开了不知何日才能再回的樟木镇。

  4月29日,尼泊尔8.1级强震后第4天,4250余名群众全员撤离樟木。

  因重大自然灾害威胁而撤空一座城镇,在西藏是第一次,在世界地震史上也不多见。

  短短数小时,曾经繁华的中尼边境小镇樟木已成空城。

  4月28日拍摄的震后樟木镇。受尼泊尔强烈地震影响,西藏聂拉木、吉隆、定日、萨嘎、仲巴、亚东、拉孜、普兰等县受灾严重。4月28日晨,新华社记者来到地震重灾区之一的聂拉木县樟木镇,深入了解受灾情况,拍摄到了当地群众灾后的生活画面。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孤岛与空城,一个艰难的决定

  29日中午12时许,细雨。

  樟木镇抗震救灾协调指挥部的简易帐篷下,电话铃声响起。

  西藏聂拉木县委书记王平拿起听筒,听了一句,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随即对着电话重复:“是,全员马上撤离!”

  在电话那头下达指令的,是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

  此次尼泊尔大地震,樟木是中国境内灾情最重的地区之一。截至目前已有9人死亡,部分房屋倒塌,95%的房屋倾斜、开裂。在地震发生后的近80个小时内,樟木断路、断水、断电、断信号,一直处于“孤岛”状态,“粮食只能维持三天”的保守估计更是让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28日16时50分,通往樟木的最后一段塌方山路抢通,被困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地震以来,樟木经历了三次大余震,没有新的人员伤亡。然而,一个超乎想象的巨大危险正悬在头顶上。

  勘测表明,受尼泊尔强震和多次余震的强烈冲击,樟木地质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次生灾害。

  樟木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陡峭的山腰上。一位当地干部说,万一半面山坡垮下来,整个镇子连城带人“包了饺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撤走全镇居民不是一件小事。这个东、西、南三面与尼泊尔接壤的边陲小镇已有千年历史,如今是西藏最大的边境通商口岸,西藏自治区90%以上的边贸和全国90%以上的对尼贸易在此进行。

  这里是近2000名当地居民的故土,也是中尼两国数千商贾和打工者的财产、家业所在。一旦宣布撤离,不知有多少人的命运将从此改写。

  更为严峻的是,刚刚打通的樟木通往外界唯一通道,受到塌方等威胁,至今仍险象环生。要把4000多人安全有序地转移出去,谈何容易?

  位于日喀则、拉孜等地的安置点早已做好准备,但对于西藏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来说,这仍然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28日中午,陈全国将这一决定电话通知聂拉木县委副书记、山东援藏干部李东时,还特别交待“做群众工作时要注意方法”。放下电话,李东拿起对讲机:“各安置点所有负责人注意,立即到指挥部开会!立即!”

  最初的决定并不是“全员撤离”,而是“每三到五家可以留一个人看守财产”。可是,当日下午至深夜持续六七个小时的瓢泼大雨,促使决策者们下了更大的决心。

  29日中午,樟木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得知:大家都撤!马上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