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开放创新之一——“微调控”切中肯綮成效可期

07.08.2015  20:45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题:观潮开放创新之一——“微调控”切中肯綮成效可期
  新华社记者
  中国经济今年赛程过半,经济运行与预期目标基本相符,但下半年稳增长与调结构压力较大。近日,中国政府积极谋划稳中求进的政策部署,下半年要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对此,海外专家认为,中国政府创新调控思路,实施“微调控”,有望为稳增长再鼓一把劲,为调结构再加一把力。
  谈及中国政府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而决定实施的“微调控”,受访专家认为“微调控”的科学性在“微”字,也即是辅助性的,调控广度与力度不会太大,从具体行业寻找能带动实体经济的增长点,通过实施有预见性的调控措施,培育这些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
  印度智库观察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观察家莫汉·古鲁斯瓦米对中国政府采取“微调控”政策予以称赞,他说,“中国政府的微调控政策很不错,这是决定性的和快速的行动。”
  中国政府要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必要通过金融与财政等政策工具,相机和定向调控。如何干预、何时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非常重要,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和妥善安排要求决策者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水准。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认为,中国政府提出“微调控”的原因可能是意识到下半年经济阻力增大,加上最近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使整体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振兴经济,会面临很大挑战。如果居民收入水平不能提升,经济转型会遇到问题,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可能很难避免。
  尽管中国经济短期可能有所反复,但受访专家大多依然看好长期前景。
  古鲁斯瓦米说:“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挺不错,不过由于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的增长将会放慢一些,这不可避免。”他还说,中国政府对于中国经济总体形势判断非常正确。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再高速增长不容易,但他强调“总体而言中国做的不错”。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教研室主任马斯洛夫说,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一味追求快速增长的方式并不适合中国,新常态下的主要目标不是增速,而是转型,向中高端产业迈进。
  日本经济学家加藤义喜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缓,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正如中国政府预判的那样,这种状况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表示,由于经济潜在增长率减弱,加上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之中,中国经济的“减速感”在增强。但对整体经济影响比股市强得多的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回暖征兆,如不考虑股市大幅波动的扰动,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即将开始回升。
  《日本经济新闻》最近就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对21名分析师进行的书面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但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率2015年为6.9%、2016年为6.7%、2017年为6.8%。
  与日本经济分析师相比,美国专家则更为乐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政府的政策基本保持在维持经济合理增长的轨道上。信贷扩张放缓,降低了金融风险积聚。就业保持强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人消费快速增长增加的服务业需求。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略高于7%,未来几年将接近于7%。
  他说,有迹象表明中国楼市在改善,销售在增加,价格在企稳。如果能带动房地产市场投资的话,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能超过7%,或达7.5%;但如果楼市回暖没能延续,房地产投资预计会进一步下滑,拖累工业生产增长,经济增速也会降至7%以下。
  就中国领导人频繁提及的结构改革,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詹姆斯·劳伦斯认为,中国务实推进经济改革的做法在未来不会改变。中国政府应对经济挑战的态度务实,认识到必须解决经济增长放缓、工业产能过剩以及腐败问题。他说,中国政府对于长期经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规划,令人鼓舞。(完)(执笔记者:王宗凯,参与记者:张小军、李铭、吴心韬、佘永刚、唐璐、包雪琳、乐绍延、吴刚)
   (世说中国策)题:观潮开放创新之二——构建开放型经济增益中国与世界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题:观潮开放创新之二——构建开放型经济增益中国与世界
  新华社记者杜静 刘丽娜
  “全球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在其中建立交流要仰仗贸易、服务、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的扩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斯彭斯近日发表文章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建立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其目标就是建立这种交流,并且它有足够的工具充当全球增长和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经济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实。中国更是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用开放治疗世界经济“亚健康”
  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二十国集团(G20)智库论坛上,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给世界经济做了次“体检”。他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亚健康”状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衰减导致“心率过缓”,投资和消费乏力导致“供血不足”,不少国家还存在“高成本、高福利、高税收”的“三高”问题。概括起来,世界经济缺乏活力,体力恢复迟缓。
  如何改善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与会专家认为,开放是一剂良药。
  “开放经济对于全球增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如此评价开放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是开放经济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王文说:“回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当程度上源于和受益于开放经济。”开放,解决了长期以来限制中国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约束;也是开放,让中国全方位融入世界并逐渐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
  开放,令中国受益,对世界亦然。据世界银行研究估算,2015年前,即便不考虑任何额外竞争所必然带来的额外生产力,贸易自由化每年也会给全世界带来近3000亿美元的利益。此外,极端贫困的人口数量也会有所下降。
  可以说,开放符合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潮流。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必经之途。而对于世界经济,各方保持合作是呵护复苏、维护和平的“推进器”。
  逆风之下更需坚定开放步伐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大势所趋,却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此导致国际贸易总体低迷。据世贸组织统计,2012至2014年,全球贸易增速连续三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
  “国际贸易低迷阻碍世界经济的长期活力,终将损害各方的利益,”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张军说,“G20成员都是贸易大国,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领军者,推动建设自由开放、普惠共赢的全球大市场。”
  另一方面,各国货币政策方向性的差异也导致了诸多冲突性的政策问题,给全球汇率变化、资金流动、贸易与经济形势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条道路是加强彼此合作,提高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另一条道路是走向对抗、摩擦并导致现有体系的衰亡,”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欧洲项目主管安东尼诺·维拉弗兰卡说。
  越是面临逆风,越要坚定开放与合作的信念。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呼吁:“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应该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全球机遇和挑战。”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早在2013年9月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提出了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同。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近年来,中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贸易层面,推进自贸区建设与拓展双边、区域、多边自贸安排并举。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此后陆续建立了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6月,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相继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仍在谈判中。
  投资层面,“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2014年,中国大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第一大接收方;同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建立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既深化了中国对外开放,也为区域贸易和投资的扩大拓展了新空间。
  斯彭斯在文章中写道:“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的启动得到广泛支持,证明尽管不乏怀疑之声,但益处大于潜在风险,并且中国能够帮助建立对所有人开放的网络,最终因此壮大的商品和投资流不会仅经过中国。”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各国经济融通则进,封闭则退。正如陈雨露所言,当今世界,各地区、各国之间的联系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完)

 

市局举办“奋斗的青春最出彩——学习贯彻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演讲决赛
5月3日下午,市局举办“奋斗的青春最出彩—学习贯彻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演讲决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宁延学,市总工会副主席戚淑斌,团市委副书记孙华,市局巡视员张伟力,公安局
吴德生同志出席全市处置隧道重大交通事故综合救援应急演练
5月12日上午,市政府主办,市应急办牵头承办,公安局
户政处开展“户政宣传进校园”活动
为深入开展户政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进商场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