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本农民日记,记录乡村变迁

27.09.2019  00:11

  平原县王凤楼镇水务村村民杨春岭家中的书橱里,有上下两层排列整齐且模样相同的装书盒,盒子里装着杨春岭33年来一天不落写下的112本日记。“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我的日记写的都是我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的酸甜苦辣咸。”杨春岭说。112本日记也侧面反映出农村、农民的发展和变化。
  “今天是国庆节,我很高兴!我打算从今天起开始写日记,写每天学习和劳动的情况,写听到的新闻,以及对未来的想法和期望。”这是1986年10月1日,杨春岭在第一篇日记中的文字。
  从那天起,刚上初一的杨春岭开始写日记。“写日记,就是出于好奇。我听说有个30多年坚持写日记的人,当时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像他一样坚持写几十年的日记。”杨春岭笑着说。
  初中辍学后,杨春岭就去了外地打工,打工的日子过得劳累、紧张,写日记的精力也越来越少。日子久了,他就有了放弃写日记的念头。“打工的时候,每天下班后倒床就想睡,根本没有精力写日记,便想放弃。”杨春岭说。在翻看曾经写的日记时,过往的生活就像电影一样在杨春岭脑海中放映。几经考虑,他决定再累也要坚持写日记,记录人生经历。
  这一坚持,就坚持了33年,写下112本日记。杨春岭一边翻看日记本一边向记者介绍,为方便查找,他把每本日记依照日期归放到装书盒里,为装书盒编上号码。按照编号,他就很容易在众多日记本里,找到自己想找的那篇日记。
  杨春岭的日记本里,写的内容有些是记忆深刻的人生经历,有些是生活中的杂事和琐事。记者发现,杨春岭日记里的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农村的一些发展变化。
  “1999年4月17日,一大早,我和爸爸坐车到禹城农机市场,花了5800块钱买了一台新湖牌拖拉机,原本要花6000多元的。11点回到家,邻居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杨春岭的日记里写着这样一段文字。1998年,中央财政开始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从此,农机大量进入农民家中,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6年,杨春岭家用上了联合收割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而最让杨春岭激动的是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废止,他家和全国农民一样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在农村,农民除了种地之外,最关心的是看病问题,高昂的医药费,曾让很多农民家庭难以承受。2003年左右,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缓解,杨春岭一家也享受到了实惠。2008年,杨春岭的父亲生病住院,花了约8000元,报销了近3000元。
  通过写日记,杨春岭养成了做记录的习惯。2008年,杨春岭开始养殖肉鸡,为养好鸡,他制作了肉鸡养殖管理学习记录表,表上记录着肉鸡日龄、当日温度和棚内温度、使用药品及功能、使用方法,还有养殖学习等情况。近几年,杨春岭肉鸡养殖数量均达10万只,年纯收益10万元以上。
  “记录表为我养肉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长期记录,解决了不少养殖问题,我还积累了很多养殖经验,现在算是个养殖‘专家’了。”杨春岭说,记录表记了11年,他说他会像写日记一样坚持下去。

 

   农村大众报记者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