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舆论关注赵本山是一个好现象

14.11.2014  10:49

    赵本山最近很红,却不是因为他的表演。身为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的他,却接连缺席中央、辽宁省、铁岭市三个级别的文艺座谈会。一方面,赵本山本人“激动得睡不着觉”,表态“我听党的话,我听老百姓的话”,正寻求“高人”帮助;另一方面,是关于赵本山被“抛弃”原因的揣测,是关于过往作品的抨击,甚至再次舀起其已经移民的旧闻。

    赵本山从事的是文艺工作,当然需要文艺批评。但是,真正的文艺批评,不应该是政治揣测,不应该是“文革式”的阴暗道德扣帽,而是要进行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价。仅仅根据缺席三级座谈会就得出赵本山“被中国主流社会抛弃已成定局”的结论,是不是太早了?拿出他的“自救”言行开涮其“不自重、不自尊、不自爱”,居心又何在?这与文艺批评的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赵本山作品的文艺不在于搞笑,小品如果不搞笑,那实在是太搞笑了。其实,我们时下的文艺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有意义和有趣完美融合,甚至是割裂了。正经地板起面孔,群众却不待见;嬉笑怒骂完了就完了,没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少,赵本山作品的有趣还是有价值的,只是需要更有意义而已。成也萧何败萧何,赵本山过去一个时期的得失都在于其紧跟时代,如今面对变化的环境,他再次做出紧跟时代的努力,这又有何不可?实际上,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赵本山。     舆论关注赵本山是一个好现象,但对文艺批评者来说,至少应该来一点专业精神吧!对赵本山,我们也许还是应该坚持“治病救人”的原则吧!即使赵本山倒掉,也不意味着一个时代已经终结。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文艺批评者需要向前看,需要拿赵本山说事儿,但绝不应该仅仅拿赵本山说事儿,希望用专业精神,让子弹来得更猛烈些,也飞得更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