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式监督应该更多一些

27.02.2015  16:02

询问式监督应该更多一些


  “牛院长,我县的企业特别多,众所周知,当下企业融资难已成社会一大难题,很多地方的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破产,法院作为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先行官,如何帮助本地企业应对这些问题,采取了那些措施呢?”


  “‘地沟油’问题事关百姓食品安全,众多小饭店餐厨垃圾收集存在不少‘隐患’,如何让餐厨垃圾不流入地下渠道?”


  这样的询问,2014年特别多。笔者作为县级人大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在参与的几次视察调研活动中,代表们都对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发问。在问与答之间,彰显了人大监督的真正面貌。笔者认为,应该让询问式监督更多一些。


  一直以来,询问、质询等一些刚性监督手段不能在人大监督工作中得到常态化运用,人大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松深受外界质疑,公众期盼人大监督“硬”起来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人大刚性监督手段运用的几率还是太小。


  相较于质询,询问的方式要“温柔”一些。就问者而言,询问本身实际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检测和督促;对答者而言,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提问,体现了政府工作人员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尊崇和虔敬。一问一答,将宪法所设定的“政府对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受人大监督”这样一种法律关系具体化、形象化。这种人大与政府的良性互动,面对面的谈话交流,将监督寓于支持的内在价值完全的体现。


  诚然,做好询问式监督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地方也是走形式、凑热闹,往往由于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和怕得罪人思想的影响,使一些询问缺乏“辣味”和尖锐性,而有“作秀”和流于形式之嫌,有损询问的声誉和功效。


  2010年,全国人大率先垂范开展了专题询问,各个地方人大高度关切并逐步开展专题询问。笔者认为,专题询问作为询问的拓展和深化,更加具有询问的时效性、法定性、互动性、针对性等特点,更容易规范和制度化。在开展专题询问前,要更加注重其严肃性和针对性,对询问的题目要当场揭晓而非事前“漏题”,鼓励参会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会前调研和会中提问;在进行专题询问时,提出的问题要深层次,不能避重就轻,要让会场感觉到“辣味”,要让政府部门出出汗;在专题询问后,督促政府部门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错就改,立行立改,落实到位,要通过加强连续性的跟踪监督,促进有关问题整改到位,以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同时要将整改落实的情况如实向社会公布,全面宣传和展示专题询问的功效。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