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多点“能力”少点“能量”

20.01.2015  12:31

        摘    要:王旭明曾直言,“语文快变成思想政治课了”。此言不虚。越来越多的“深挖中心思想”教学,已让语文脱离了学科工具的层面。语文作为“能力教育”的功能日趋弱化,而作为“能量教育”的功能却更多地被赋予。

  1月17日,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细谈教育常识。现场他直言,“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甚至一半多是不应该学的内容。”他认为,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还是应该读和诵。应该尽快将古代诗文恢复过来,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大力改进现有的教材和课程。(1月19日《南方都市报》)

  何谓“语文”?最常见的一种解释: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简单说,语文其实就是一门工具学科。国人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基本的认字、发音、写字、审美与创作。如果再进行分类,则语文应该包括“语”与“文”,也就是语言与文字,即“说话”与“写作”。明白了这一点,再去理解王旭明所讲的“一半课文不需要学”就更容易了。

  王旭明曾直言,“语文快变成思想政治课了”。此言不虚。越来越多的“深挖中心思想”教学,已让语文脱离了学科工具的层面。语文作为“能力教育”的功能日趋弱化,而作为“能量教育”的功能却更多地被赋予。于是,近些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文几乎年年都有大的改动。改来改去,纯能力性的课文越来越少,纯能量性的课文越来越多。

  当下语文课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课为了拥有某种正能量而进行造假。我们不妨来看看语文课本中那些已经被揭穿的“谎言”: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纯属虚构;邱少云身带手榴弹、爆破筒,根本不可能在火海里岿然不动;陈毅探母的故事脱胎于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但是课本里原本的故事看上去都充满了正能量,直到近几年才被网友们发现了真相。二是,语文课文患上了道德洁癖。为了达到思想正确、观念正确,将大量优秀的课文进行了删减。鲁迅的一些杂文以及《水浒传》的几个章节快被删光了,就连《背影》也因为横穿马路违章而被删了。鲁迅先生的批判意识、水浒中的反叛精神,甚至于朱自清父亲的“违章”,似乎都惊动了语文教材编写与审核人员的脆弱神经,于是这些经典课文被无情删掉,一并删除的还有这些经典课文的文学性。

  语文要回归,就必须要多一些“能力教育”,而少一些“能量教育”。语文既不能成为心灵鸡汤,也不是政府工作报告,只应关乎说话与写字,只关乎让国人更好地认识汉字并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当然了,“能量教育”不只出现在语文课本中,还出现在历史、政治和地理等课程中。这些科目其实都应该还原到“能力教育”的核心任务上。

作者:王传涛   网络编辑:高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