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土地财政进一步助涨房价

30.10.2014  11:03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于是,房地产又一次被寄予了厚望。日前,《华夏时报》一篇题为《超20城急推购房补贴,地方救市力度接近2008年》的报道披露,目前地方政府在楼市上救市力度越来越大,除了取消限购、放宽购房入户条件、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外,绍兴(楼盘)、杭州(楼盘)、长沙(楼盘)、南京(楼盘)、沈阳、武汉(楼盘)、宁波(楼盘)等超过20个城市出台了购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的救市力度接近2008年的水平。

          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可能大家都明白。2008年,全球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一片恐慌;当年的奥运会在举办前引 发北京(楼盘)房价大涨,2006年、2007年房价上涨迅猛,提前严重地透支了居民的购买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2008年楼市低迷。当时为了救市,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结果2009年后开始了持续几年的房价猛涨。           现在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都加大了力度,铁路投资计划达近年新高,单就最近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铁路、机场项目,央行定向宽松释放的货币量加起来就高达上万亿元,如果算上地方加大的投资力度和刺激计划,又将是新一轮“四万亿刺激”.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地方官员频繁进京表达诉求,第三轮救楼市行动已箭在弦上。第一轮是地方先行松绑限购,第二轮为央行、住建部、财政部等部门出台金融与公积金政策支持房地产的新规,包括930新政。分析人士预测,如果市场反应还是不行,可能还会出台进一步的救市措施。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频繁救市似乎在情理之中,救市,特别是救楼市,往往见效比较快,但是这种方式的救市并不是解决经济下滑问题的根本办法。从根本上来说,要解决经济下滑问题,使中国经济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这也是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唯一出路。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需求不足,表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增长下滑或乏力,并非是百姓没有需求,深层次的问题是供给与需求出现错配,大量行业产能过剩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就是说,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和失衡。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与中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严重失衡共同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经济增长出现瓶颈。           我国虽然实现了市场经济,但政府权力过大使得市场还没有完全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发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此外,权力运行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等也使得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正在通过简政放权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不过,最终解决和取得经济方面的成效还需要一个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我们一方面应通过进一步加快改革来获得改革发展的红利,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谨防再犯过去的错误,一步不谨慎就可能使改革的努力前功尽弃,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我国经济过分依赖于土地财政,这方面迫切需要改革,如果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痛下决心改革,地方政府还将进一步推高地价,进而间接推高房价。楼市之所以低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房价过高,超出了大多数居民的购买能力,进一步推高房价可能使楼市泡沫越吹越大,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           回过头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是应对外部需求不足的一次典型的救市行动。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外部需求在逐步恢复,主要是内需不足,如果深化改革很快到位,着力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内需就会迅速激发出来,我国经济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而如果不对土地财政进行改革,过于急迫地救楼市,楼市积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积重难返导致经济领域的改革更加困难,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楼市将会越来越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