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首提“中性”的深意

12.01.2017  18:35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这为2017年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与以往的货币政策相比,这次定调有一个明显改变,即增加了关键词——“中性”。接下来,如何把握住“中性”这个力度显得至关重要。

在货币政策上,我国长期以来基本上强调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会议进一步指出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尺度,即保持稳健中性,首次出现了“中性”一词。此外,还有两个限制性表述——“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这是对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具体表述,也是对关键词“中性”的进一步强调。“中性”虽然只是两个字,但影响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具体设计,应把握住“中性”这个力度。

我们先从理论上理解一下中性问题。货币政策中性是指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这样可以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采用中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既不扩大,也不紧缩,以使货币在经济活动中保持中立地位,不对经济增长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均衡。通常情况下,采用中性的货币政策是为了避免较多地发行货币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取向增加新的关键词——“中性”,之所以作出这一调整,是针对当前阶段流动性所存在的问题。央行和政策研究人员均认为,M2(广义货币,M1+定期存款)余额已达约150万亿元,超过GDP的1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已突破100万亿元;M2总体余额偏大,和GDP之间的关系,与国际相比也是偏高的。央行实行货币宽松的政策意图是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但是,实际效果却是“脱实向虚”情况比较严重,更多资金进入金融体系。2016年以来,M1(狭义货币,可以流通或正在流通的现金流)和M2增速之间的“剪刀差”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峰值为15.2%,远高于以前出现过的“剪刀差”峰值。大幅度M1和M2增速“剪刀差”的存在,表明资金不断地“脱实向虚”,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尤其是抑制房地产泡沫,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也势必要求调节好货币闸门,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传统意义的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传统理论指出宏观调控有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在实践中,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会对四大目标进行选择与取舍,但无论是采用“阶梯目标”策略还是“双重目标”策略,均把价格稳定作为核心目标。当然,我国的宏观调控不一定要像西方国家那么重视价格稳定,因为我国的市场机制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价格信号无法全面反映实际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在当前出现资产泡沫、资金“脱实向虚”、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的情形下,管好货币,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正是基于上述考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强调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

采取稳健中性货币政策除对矫正流动性增加过多有作用外,也能够对恢复市场均衡起到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中的市场失衡也是比较严重的,而且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中央下决心采取中性货币政策,也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个适宜的货币环境,这种环境有助于恢复市场均衡。

采取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还有利于公众对价格变化形成稳定的预期。理论上讲,如果央行在产量和通货膨胀之间更偏向产量,则会引发公众的惩罚机制,公众将在下期提高通货膨胀预期,迫使央行无法实现自身的偏好; 如果央行偏向稳定币值,则公众会给出较低的通胀预期,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能够给予央行更有利的行动空间。多年来,我国民众基本上形成了超发货币导致资产泡沫的预期,同时通货膨胀的预期压力也不小,这已经使政府采取货币政策治理经济的政策空间大大压缩。在这种背景下,强调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无疑具有稳定预期的重要作用。

(来源:搜狐网 作者:罗来军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