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盘活资源创新求变全力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10.09.2015  10:02


 

  作为“十艺节”的重点惠民工程,济南市图书馆新馆于2013年10月11日正式开门接纳读者,坚持全年不间断免费对外开放,截至到今年8月底,共办理借书证9.7万个,日平均接待读者5000余人次。图为济南市图书馆读者办卡场景。
 

  
小读者在济南市图书馆体验绘本阅读。


 

烟台图书馆开展古籍拓印体验活动。
 

  公共图书馆是倡导全民阅读、开展社会教育、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场馆,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素质的主阵地。日前,随着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及《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简称《实施标准》)的出台,山东各地图书馆对应相关要求细分职能、创新服务及管理理念,破解以往公共文化服务中供需错位的困扰,加快推进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形成了一个问需于民、创新求变的“山东模式”,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丰富、便捷的文化服务,也使更多文明成果得以广泛传承、传播。

  标准化均等化服务渐成常态

  过去,难以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硬件设施完善,但人才、资源保障滞后;供给与需求不对等等现象,都是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现实“壁垒”。而在山东出台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中,就如何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服务等有了明确实施细则,而对于公共文化场馆开展读书看报、公共教育等基本服务,也有了更明确的量化标准。

  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具体到图书馆领域,山东各地探索建立三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整合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藏书资源等举措相继实施。据有关资料显示,仅2014年,全省用于图书馆购书专项经费5966.3万元,新增藏量购置费5998万元,新增数据资源购置费987.6万元,省内流动图书馆车借阅人次1475899人,借阅册次1887375册。全省在对公共文化场馆加大投入、统筹规划的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书是从垦利县图书馆借的,出差路上读完了,就近在这里还掉。”8月16日,在东营区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机”前还书的王女士坦言,自从全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以来,因服务更加便捷,自己更愿走进图书馆借阅。通借通还,即不同图书馆通过网络互联实现跨区域图书借还的功能。作为在全省率先实行该服务模式的地区之一,东营市目前市县级图书馆全部实现了“一卡通”,并与部分乡镇街道分馆实现了通借通还。在全市1个市级图书馆、5个县区图书馆外,东营还在乡镇、街道、社区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成52家分馆,配备6台流动服务车,形成了城乡一体、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功能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在积极统筹城乡图书馆软、硬件建设的同时,一些地市问需于民,打破资源配置中供需不对等的现象,让不同群体享受均等化服务渐成常态。早教启蒙、益智教育、少儿康复、少儿手工制作……8月20日上午,载着“特殊”类别的图书,烟台图书馆图书流动服务车开进了烟台儿童福利院。“前些年,我们也为这里的孩子选购了图书。今年,为让所选书目更适合孩子们的需求,我们直接将5000元新书采选权交给了福利院儿童部的老师们。”烟台图书馆馆长包晓东介绍,烟台图书馆常年针对老人、少儿、残疾人开展阅读推广、图书互换,还定期将图书资源配送给福利院、SOS村等一些有需求的特殊群体。

  烟建集团是烟台市一家知名建筑企业,该企业多数工人远离家乡,常年奔波于工地、宿舍两点一线。为提升工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今年6月,在烟台市文广新局的推动下,烟台首家“工地书屋”在烟建集团十公司项目部揭牌。该“工地书屋”中,有烟台图书馆赠送的馆藏书籍,也有由工人代表直接到书店挑选的图书。“能有个地方坐下来,静静地读一本小说,就十分满足。”工人刘冰坦言。“为有效避免供需错位的现象,我们在送出服务之前,还专门到工地进行了调研,发现人文社科类图书、刊物需求较大,在资源配置时便向此类图书倾斜。”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说。

  近年来,依托图书馆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也让群众切实享受了惠民福利。据统计,2014年山东省各级图书馆共组织各类讲座3051次,参加人数554676人;举办各类展览914个,参观人次1070692人;举办培训1317场,参加人次112369人。

  多措并举助力优秀文化传承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中,现代图书馆承担着文献收藏、整理研究、社会教育等职能,与古代书院有天然联系。作为孔孟之乡,山东挖掘利用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并创新实施了“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既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范畴,又更大限度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根据《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山东计划2015年底前在全省150多个公共图书馆及部分图书馆分馆、企业图书馆、民办图书馆中建设“尼山书院”,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化等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8月23日,在杨柳依依的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一场尼山书院“山东省柳子剧团艺术体验日”活动正在进行,伴着悠扬的弦索声腔,传统剧目《玩会跳船》的情节缓缓展开,小姐、书生于明月船头共缔百年之盟的故事逐渐清晰。“小姐与书生眉目传情的动作有没有专业称谓?”演出结束后,市民刘原迫不及待地向演员请教。自从两个月前偶然得知大明湖分馆定期举办艺术体验活动后,刘原便成了那里的常客。“此种普及浅显易懂,让我增加了知识,也对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说。

  在联合省柳子剧团、省吕剧院等6家省直文艺院团开设“尼山书院艺术体验日”的同时,大明湖分馆还开设了射艺体验、太极拳体验等日常性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及少儿公益书法班、少儿经典诵读班等常设性课程,让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元、更便捷。

  “双手叠抱胸前,拱手,致意……”在垦利县图书馆,少儿国学礼仪课是暑期的热门课程,一个个体验项目引发了小学员们浓厚的兴趣。据垦利县文广新局局长董强介绍,目前,垦利县图书馆在全县9个分馆推行“图书馆+书院”模式,通过举办国学讲座、传统文化辅导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以向社会购买师资的方式破解人才短板难题。

  除“图书馆+书院”模式外,通过传统文化展览展示、古籍修复与保护等,山东各地图书馆不断整理、挖掘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推动优秀的文化成果留下来、传下去。

  古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为让古籍中的文化“活”起来,2008年2月,山东省图书馆正式成立古籍保护修复中心,并创新推出“普查、修复、展示、研究、利用”五位一体的古籍保护模式,通过古籍数字化技术应用、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及系列展览、鉴宝、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古籍珍本走近群众、发挥其丰厚的文化价值。

  而在一些有着浓郁地域特色的市县,典籍里的乡邦文化,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为整理先贤思想,烟台图书馆通过“民间古籍鉴宝”“胶东文献拾遗征文”“民间古籍藏书网络晒书”等进行古籍筛选与普查,并以客观、深层次与综合整理相结合的方式,整理了《登州诗话》、《福山金石志》等一批珍贵文献。“我们还耗时3年参与编撰《胶东通史·艺文志》一书,整理了县志、通志中的大量资料,形成了23万字的文稿;另外,通过对胶东乡邦文献、红色文献的研究,让更多群众了解并读懂文献中的胶东历史。”烟台图书馆借阅部主任刘树伟说。

  “互联网+科技”突破服务半径

  2014年,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个百分点,具体来看,2014年有49.4%的成年人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51.8%的成年人进行过手机阅读……持续十多个年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是衡量和评价全国国民年度阅读状况的重要数据和指标,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证实了济南市图书馆副馆长吴伟的论断:数字化阅读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如何完善和提升数字化信息服务则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课题。

  扫描身份证、放入押金、点确定按钮,不超过10秒,一张图书借阅证就“出炉”了;放好借阅证、扫描二维码,在图书自助借还机的帮助下,不用排队,轻松完成借还书……这是济南市图书馆提升数字化服务效能的生动缩影。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地点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馆藏产品数字化,为群众提供数字化服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国民新型阅读习惯的要求。”在济南市图书馆馆长郭秀海看来,图书馆正在经历一场从藏书楼到指尖的变革,图书馆内,市民可享受最新型的阅读方式,而离开图书馆,读者依旧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透过网络与数字阅读完美互动。

  “动一动手指,扫一下二维码,就能下载省图书馆的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都能看电子书,就像把图书馆带在身上一样。”在济南通往泰安的大客车上,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张帆手指不停地划动着手机屏幕,“只要有网络,在手机和电脑上都能看到数字图书,放假回家有书可读,很方便。”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数字阅读能够将一些‘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周玉山认为,数字图书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围墙,也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借书还书的模式,让图书馆资源辐射更大的范围。他介绍,在山东省图书馆,现存有40万册的数字图书、近300万册的网上联合参考资讯,数字图书的种类已经超出纸质图书,而针对不同群体,数字图书也越来越细分化,有专为盲人准备的有声读物,还有便于政府决策的数字图书馆。

  如何突破服务范围的限制,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均等的数字化阅读?针对这个问题,潍坊市图书馆做过大量探索。“数字图书馆可以为潍坊市民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但如何吸引百姓走进这座不设围墙的‘宝库’,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据潍坊市图书馆业务部主任林娟介绍,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数字图书馆,潍坊市数次邀请数字图书馆专家对知航潍坊云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的使用,向市民做培训。

  创新管理方式盘活社会资源

  “今后,凡涉及文化场馆重大事项的议事、决策和监督,不再是政府主管部门一家说了算,而要由理事会审议、决策、监督。”今年3月,在济南市图书馆理事会成立大会上,郭秀海表示,济南市图书馆将试水理事会制度,“来自各专业领域、企业、社区和媒体的理事会成员将通过理事会章程和理事会会议行使议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参与图书馆治理。”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坚持图书馆的公益属性,同时引入社会力量,以绩效为导向,以专业化为特色,建立“政府—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群众代表”参与的共管机制,建立起灵活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山东省一直在探索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新模式。

  要在媒体上进行活动信息预报、设立更便捷的读者反馈通道、建议新招一批志愿者……在理事会成立首日召开的一届一次会议上,济南市图书馆理事会的作用很快就凸显出来,十几条有关图书馆如何提升服务效能、吸引更多读者走进馆里的建议被提出来,郭秀海认真做着笔记,“长期的工作习惯,让图书馆人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有了定性思维,各位理事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提出各种建议,值得借鉴。”

  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济南市图书馆在多家媒体刊登招聘志愿者的信息,并设立了网络意见箱。“理事会成员定期交流沟通,将群众的文化需求反映给理事会。讨论决定后就可以实施某项活动,承担法律责任,并接受社会监督,可以最大程度满足百姓文化需求。”据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鲍立军介绍,理事会不直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馆长和副馆长组成管理层,执行理事会决议,接受理事会监督。”

  2014年2月,山东省图书馆就吸纳政府机关代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业务领域高层次专家参与管理,探索公共图书馆以理事会为中心的法人治理新模式,并有效提升了社会化管理水平。同年8月,山东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曲阜召开,确立山东省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和临清市图书馆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而在今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山东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将于2015年底前完成试点,2016年逐步推开。

  而在全省多家图书馆,招募志愿者服务团队、向社会购买培训师资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运营、服务的新尝试,也正在发挥效能,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活力。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山东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创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丰富了文化场馆服务供给,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