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你敢吃么?

26.04.2016  03:57

转基因食品,你敢吃么?

 12月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公布的“黄金大米”事件调查情况通报称:此项转基因试验违反了相关规定、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相关责任人已被撤职。上述机构为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向公众致歉。 

  “黄金大米”事件虽已告一段落,但其中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却再次引发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高度关注。



转基因土豆、玉米。图片来源于网络。
  
  

  ■ 转基因食品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较为常见的植物性转基因食品主要有番茄、马铃暮、甜菜、黄瓜、朗萝F、油菜、大豆、玉米、小麦、水稻、花生、苹果、葡萄、甜橙等,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主要有鸡、鱼、牛、羊等。

  在我国,农业部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甜椒、西红柿、土豆;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今后可能陆续批准小麦、甘薯、谷子、花生等转基因作物种植。进口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

  ■ 转基因食品哪里来?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1996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这种西红柿的耐存储特性使其在超市的货架寿命大大延长。此后,抗虫棉花、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转基因油菜等多种转基因食品相继获准商品化生产并上市销售。到今天,转基因食品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已不属罕见,那么转基因食品究竟是什么呢?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 GMF),学界定义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并以此为原料加工生产出来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通俗讲,转基因技术可以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基因构成,在对象基因序列中加入特定的因子,使作物本身变得更加“强壮”。例如,在棉花基因中加入抗虫Bt蛋白因子,虫子吃了转基因棉花作物的抗虫Bt蛋白会引起消化系统损伤而死亡。

  总的来说,在植物系,转基因作物的“强壮”表现为抗虫、抗病,抗寒、抗旱,从而使产量大幅提高,其果实如大豆、西红柿、玉米等也在性状、质量、保存时间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在动物系,则表现为产量提高和肉质提升。转基因食品的上述优势使得转基因技术在食物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转基因食品甚至被誉为“农业发展的明天”。

 

  ■ 转基因食品敢吃么?

 

  现今,我国很多品牌食品都在或多或少地使用着转基因食品原料。有一些食品虽没有直接使用转基因食品原料,但其生产制作所采用的肉用动物是以转基因作物为饲料的。面对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摆上大众餐桌,作为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和食用者,普通百姓应怎样选择?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放心食用呢?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学界至今仍在争论,无一权威定论

  现在得到证实的是,从物质构成角度,转基因食品的基本物质构成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通过动物实验,短期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无害。但由于转基因食品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从长期乃至隔代的角度,没有一项现有研究成果能保证长期食用没有风险。

 

  正方:安全,且更安全

  认可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转基因食品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往往要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

  专家指出,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农药,因而减少或消除农药对食品的污染。而农药残余过高一直是现在食品安全的大问题已成为普遍共识。抗病害转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从而减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应用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改变某些食物的致敏成分,使得对这些食物过敏的人也可以放心地食用。例如,5岁以下幼儿和某些成年人会对大豆过敏,这是由大豆中三种蛋白质引起,用转基因技术使编码这些蛋白质的基因失去功能,就能培育出不会导致过敏的大豆。此外,用转基因技术改变种子油的成分,降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或降低重金属在果实、种子中的沉积,都是很有益身体健康的。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近日公开两组数据借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是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2011年全球共有29个国家的1670万名农民种植了1.6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耕地的10%,截至2010年,世界有59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作物可用于食物和饲料,美国批准12种转基因作物可进行商业生产,澳洲、新西兰批准55种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二是全球1500万平方千米的耕地中,转基因植物耕地面积达250万平方千米,2008年美国的农作物统计数据显示,美国80%的玉米、86%的棉花、92%的大豆是转基因品种。

  反方:弊远大于利

  然而,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学者却指出,转基因食品不仅对人体有害,还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从长远看,弊远大于利。

  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指出,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作物本身做了除虫和除草(实际上是抗除草剂)的工作,则在食品中,毒蛋白和草甘膦除草剂的残留是最高的。长期使用这样的食品,何来安全之有?

  利普曼产品公司实验室经理、高级病理学家蒋继平介绍美国人是怎样对待转基因食品的:豆奶制品都有明显的标记——GMO's? No Thanks!(转基因?不,多谢!),在豆奶盒子的另一边还有另一个标记——NON GMO project VERIFIED(非转基因项目验证过的);在豆腐的外部包装盒上同样有一个红色鲜明标记——NON - GMO(非转基因)。他指出,美国是世界最大转基因食品生产国,而自己国内超市中竟推举非转基因食品,着实让人不能理解。

  从生态角度,有学者指出,转基因技术是将以前农耕的活让作物自己干,既要抗虫(让植物自己制造农药),又要抗草,还要抗旱,自己找水喝。长期下去,势必会使土地栽育能力下降。转基因作物适合人少地广的大面积种植,而对于精耕细作的农业,其破坏力大于带来的直接好处。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后,中国北方出现了转基因棉花暴露问题,美国出现了超级杂草、超级害虫,都证明了转基因作物的严重缺陷。

  ■ 结语

  纵观正、反两方观点让人很难理解,为何双方观点截然相反?透过专家、学者们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转基因食品以它产量大、质量高的优势已成为农业食品产业中重要的一个领域。科学研究创造技术,技术带来新产业,而新产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最终将反哺科学研究。当科学与产业之间形成了利益链条,科学也难免遭到绑架。而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观点中,无不透着强烈了“美国阴谋论”的基调,认为转基因食品其实是美国削减中国人口,降低中国人身体素质的“战略性武器”,从而带上了政治的面具。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对转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论,对抗病虫的转基因品种,在推广时应持慎重态度。“转基因食品不能全否,也不能全肯,它们中有的不存在安全问题,但也有的还要对其安全性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袁隆平说,通过转基因技术,人类可以获得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品质好、产量高、营养丰富和抗病虫强的优良品种,但也可能会造成生物遗传基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