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运河来”采风团记者与聊大运河学研究院专家座谈

17.06.2016  17:02

  

  记者们来到位于聊城大学内的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参观。(齐鲁网记者 赵志鹏 摄)

  展览馆内的展品

  专家向记者介绍大运河聊城段的基本情况。

  围绕聊城段运河未来的发展,记者向专家提问。

  齐鲁网聊城6月16日讯(记者左新新)15日,由中央、省级、市级30余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风从运河来”采风团,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分别参观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山陕会馆、七贤祠、乡村记忆博物馆,欣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毛笔、牛筋腰带、木板年画和雕刻葫芦的制作工艺。随后乘车前往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与专家学者们展开座谈,进一步了解聊城段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在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博士郑民德的带领下,记者们首先参观了位于聊城大学内的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展区共有14个房间约计800多平方米,集科研、展览于一体,是运河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它对聊城的大运河有着非常全面的介绍,包括河道水利、民俗文化等,记者们也被丰富而专业的运河资料所震撼。

  座谈会上,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领导们分别对大运河聊城段、运河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和学术研究做了介绍,并回答了记者提问。谈及运河的保护与开发,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认为保护大运河比开发大运河更为重要。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统一规划、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在不损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博士郑民德则建议,对大运河的开发利用,要坚持存古、建古的原则,一定要保存好文物。通过古代的遗产,发掘现代的文化因素,只有将古与今相结合,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让外界更多的了解聊城,并使聊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据了解,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作为全国首家以运河学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科研机构,在大运河的学术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运河学研究院正着重深化环境史、社会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研究,为运河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