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无鱼可打,敢问渔民路在何方?

30.04.2015  13:12

  我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000公里,歌曲《洪湖水浪打浪》中是这样唱的:“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曾被认为生动描述了我国老一辈渔民的生活景象。然而如今,从辽宁到山东,再到浙江、两广,沿海各地都纷纷出现“近海无鱼可打”的尴尬局面。

  近日,我采访了威海老渔民谷大叔,据他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渤海的渔业资源还相当丰富,出一趟海,大对虾、大带鱼、大黄花鱼都是满载而归,这些丰富的渔业资源不仅支撑着沿海渔民的生活,也丰富着南北各地居民的餐桌。但是,近年来,大海里真是没东西了,出一趟海,几乎捕捞的都是小鱼小虾,曾引以为骄傲的野生大对虾不多见了。谷大叔说,现在有时侯凭着运气捕上来一、两条大带鱼,在市场上一亮相马上就成为抢手货,市场野生的大带鱼也曾创下300一斤的高价位。

  俗话说“谷雨时节,百鱼上岸”,眼下谷雨时节已过,也本应该是渔船扬帆出海作业的时候。但在调查发现,与以前谷雨节出海鱼虾满仓的丰收场面相比,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渔民出海作业成了运气活,因此更多的船主宁愿将渔船暂时闲置,也不愿出海碰运气。

  制约多数渔船难以出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海上资源紧缺,出海入不敷出,大部分近海捕捞渔船只得选择“趴港”。据粗略统计,目前威海全市“趴港”的渔船接近七成。据船主介绍,他经营着一对150马力的双拖渔船,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条渔船在作业期间,平均每天的燃油成本就得3000元左右,工人工资也需要3000元左右,两条船每天就得支出12000元左右,而每次出海大约1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回来,需要10多万元的费用,而拉回来的渔获物难以卖到这个价钱。针对近海捕捞业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对于以海为生的渔民来说,他们只好将出海的时间一次次拉长;最后又不得不开着渔船到更远更危险的外海去……据船主介绍,近年来国家每年发送的燃油补贴,为渔民们减去了不少的负担,但是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势,渔民们还期待补贴力度能够适当再大一些。但是,船主光领燃油补贴而不出海捕捞的现象,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有数据显示,1999年起 ,中国的捕捞总产量已进入“零增长”,并在保持稳定中略有下降,渔业资源的总体数量水平已经降到很低,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实行了增殖放流活动,但捕捞生产仍然难以为继 。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海资源如此匮乏?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水域污染导致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人类活动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是三大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总体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哪渔民离开大海,出路在哪里?对于“靠海吃海”的渔民来说,最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渔业资源骤减等因素影响,人数越来越少,部分渔民悄悄选择“上岸”,但仍有部分渔民坚守在渔船上,政府的惠渔资金成了他们坚持下去的 “最后一根稻草”。上岸还是坚守,成为艰难的抉择。上岸,是否能“喂饱自己”?坚守,到底又能守多久?而上岸后的渔民,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等主观因素以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加大、政府政策措施引导不力等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失海渔民面临着再就业难、收入降低等困难,在此也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但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减,渔民们也开始寻求新的生活方式,从打渔转向旅游度假,“渔家乐”成为部分地区渔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产物;而由于出海捕鱼的渔船明显减少,不少船主进入水产养殖行业。据渔民介绍,水产养殖行业的产值效益还是非常可观。这些,都为上岸后的渔民做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