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本追讨的"唐鸿胪井刻石"是什么文物?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等三位民间人士,近日到达日本东京,并计划23日前往日本皇室递交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信函。今年8月7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曾致信日本驻华大使转交日本天皇,要求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4个月过去了,日本皇室只公开表示收到信件,但一直未对该会予以答复。
这是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怎样的文物呢?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现藏日本皇宫。它见证了唐朝册封管辖东北的过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东归学习盛唐的往事,记载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鸿胪井碑本是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鸿胪卿崔忻从长安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长安,路经都里镇(今旅顺),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史称“鸿胪井”、刻石一块。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书写:“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做为渤海归入大唐版图的历史见证,史称“唐鸿胪井刻石”。
1895年,清朝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护卫刻石,并在崔忻题刻左侧加刻小字:“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唐开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绪乙末年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记。”
1905年,日本特务人员来到旅顺考察刻石,次年写出调查报告,认为刻石是辽东一块稀有的唐代石碑,后将刻石搬移至日本东京。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军省以日俄战争“战利品”的名义将刻石献给日本皇宫。“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目前已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掠到海外份量最重、体积最大的文物,无愧于中国流失海外第一国宝。
事实上,“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只是日本掠走中国文物的冰山一角。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结束长达五十年时间里,日本自中国所掳金银、文物数量巨大。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统计,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360万件,破坏的古迹达到741处,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也不见踪影,而民间流失的文物更是无法估计。被掠走的历史文物,曾经属于中国,现在却存放在日本,给中日关系带来严重的伤害,于情于理于法都不适宜,理应物归原主、完璧归赵,归还给曾经也是唯一应有的主人——中国。
文物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载体,大量文物的流失会造成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裂痕,一个国家民族对历史认知的缺失。这正是为何中国、韩国、埃及等国家不遗余力地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物流失大国。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至少有上千万件文物流失于世界47个国家。也有说法认为,其中流失于日本的中国文物是最多的,尽管尚未有具体数据以证实。
今年正值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要求日本国迅速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等被掠中国文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