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遵义调研的农业园是咱山东老乡建的
▲6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视察九丰公司的现代高效农业智能温控大棚。(新华社 发)
6月26日,苏培军站在农业园蔬菜大棚内。6月16日,习总书记就是穿过这个门,参观了后面的无土栽培区。 (段新勇 摄)
6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省调研。16日下午,习总书记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跟村民拉家常。到花茂村之前,他先走进的是当地的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
这家农业园属于遵义枫香苟坝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丰公司),公司的总经理,名叫苏培军,家在寿光市圣城街道。农业园的发展布局,复制的是“寿光模式”。到目前,在他主持下,“寿光模式”已在贵州省织金、铜仁等多地扎根,在激活贵州农业资源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开启了致富新模式。
“枫香速度”建起
国内最大单体大棚
6月26日,记者赶到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的大棚。经过南瓜栽培区,进入无土栽培区……工作人员特意指引出习总书记当日参观的路线。40岁出头的苏培军介绍说:“整棚面积13000平方米,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大棚,建棚时,大家热情高,速度非常快。”
这个创国内单体最大纪录的大棚,只是九丰公司在枫香镇的农业项目内容之一。另外还有200多亩陆地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已雏形初具。着眼于延伸产业链的生态餐厅、农产品深加工工厂等,也正紧锣密鼓地跟进。
枫香镇副镇长高斌对整个2.6亿元的项目落地速度印象深刻:“就说这个大棚,去年8月12日我们跟九丰公司谈合作,当月25日谈成,第二天开始动工,到今年1月建成,只用了不到5个月。”这个速度,被当地称为“枫香速度”;因为快而稳妥,在贵州省内甚至被视为典范。
建棚速度快,棚内种植见效更快。高斌说:“去年开建时,我们采取边建边投产的方式,这边大棚还没建完,那边蔬菜已经出来了。”指着南瓜种植区,苏培军说:“你看,现在棚里的南瓜,大的能长到四五百斤。”
“寿光模式”落地
多点引领贵州农业
建棚快,见效快,苏培军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寿光模式”本身已相当成熟;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公司近年来在贵州土地上不断摸索、积累的经验。
在2012年之前,苏培军已在寿光发展了六七年。“寿光模式不仅提供蔬菜种植的先进技术、设备,更包含现代农业经营思路,从程序管理到人才培养,从种植精品到拓展链条,都蕴含着精细、敏锐的市场理念。”苏培军说。
2012年3月,一次偶然的招商机会,让苏培军等人来到贵州。贵州的空气、水质、土壤等生态资源优越,让苏培军等人感到了“发现金矿”般的惊喜。短短三年间,他们在织金县桂果镇、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黔西县莲城街道、遵义县枫香镇、铜仁市万山区等地快速布局,建起了规模不等的“根据地”。
“在这里种的蔬菜,呼吸的是‘空气罐头’,喝的是山泉水,肯定优质。”苏培军说。九丰公司并没有想集中“兵力”建大棚,而考虑依靠生态优势发展陆地种植;而这恰与贵州各地坚守生态的发展思路契合。九丰公司由此开始改土壤、整田地,先后精选百余品种的农产品试种,到落地枫香镇时,已有80多个品种的蔬菜瓜果顺利进入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流程。
带动当地农民
朝专业职业化转变
6月16日,在园区大棚参观时,习总书记曾称赞:“我来这里,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这话刻进了苏培军的心里。
苏培军说,九丰公司对当地农民、农业的带动,不仅体现在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结构。
“像花茂村,以前村里只种水稻玉米,收益并不高。”高斌说。但随着九丰公司扎根,村民的收入结构和增幅开始改变。村民可以流转土地,自己到园区打工,也可以组建合作社,加入公司基地;无论哪种方式,一年都能收入几万元。此外,在织金县已试行两年的“农民以土地入股,公司到年终分红”的利益分配模式,也将被复制到遵义县枫香镇。
九丰公司在贵州有100多位技术人员,全是苏培军从寿光带过去的。如今这些人分布在各“根据地”,除了日常种植管理,每人还带着10多个当地农民“学生”。“在枫香镇,就有76位农民跟着他们学习。”枫香镇党委书记张正伟说。这76人,一旦技术成熟,就会流回各村,带起更多的农民。“专业化、职业化的农民会越来越多。”高斌说,人才多了,农业结构自然会逐渐改变。
对这种发展趋势,苏培军更有信心:“依靠贵州的生态资源,我们联合农民,能把贵州的蔬菜做到极致,卖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