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县志500年,“郓半夏”重现田间

11.05.2019  03:01

4月29日,鲍化松(左)向张鲁集镇党委书记黄启龙(中)介绍情况。县志里发现特色产业  当地政府大力发展半夏产业,和一个人密不可分——曾任省派郓城县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挂职县委副书记孔静珣。

  4月29日,鲍化松(左)向张鲁集镇党委书记黄启龙(中)介绍情况。

  半夏,一种天南星科的名贵中药材,500多年前曾盛产于郓城县,以“郓半夏”名满天下。如今,经过当地三年的努力,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先期试种成功,今春大规模走向田间。 
全产业链服务
  4月底,太阳已带着丝丝炽烈。将近50岁的鲍化松,看到地里嫩绿的半夏,盘算着哪天开始培土。
  这片半夏,40亩,在张鲁集镇新汤庄村。与种粮相比,种半夏让鲍化松感到格外踏实。种植前,北京葆年堂(菏泽)药业有限公司和他签了供种及保护价回收协议,这样,每亩6000多元的种子投入,他只需要先掏一半。他去农商行贷了7万元“半夏贷”,政府贴息。这几天,保险公司来办理半夏种植保险,每亩400元保费,政府补贴一半。后期,县财政还会根据苗情,每亩补贴500—1000元。
  为种好半夏,鲍化松去年到县里参加了三次技术培训,还多次到当地试验田及牡丹区等地参观。
  “政府支持力度这么大,”鲍化松说:“这半夏,我一定能种好!
县志里发现特色产业
  当地政府大力发展半夏产业,和一个人密不可分——曾任省派郓城县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挂职县委副书记孔静珣。
  2017年,孔静珣偶然听一位老中医提到,郓城曾大面积种植半夏。她第一时间想到了查阅《郓城县志》。县志记载,“郓半夏”在明朝弘治年间就作为贡品进入宫廷,以“疗效确切,品质上乘”名扬天下。20世纪80年代,半夏在汉石桥村附近曾广泛种植,并且经济效益不错,后因各种原因在郓城几近绝迹。
  “现在郓城发展半夏怎么样?”抱着疑问,孔静珣带领第一书记多次审慎调研、考察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郓城大多数土地适合半夏生长,并且种植效益能比种粮高6倍。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举办培训班,组队参观,聘请技术顾问,开展“半夏贷”业务,与北京葆年堂(菏泽)药业有限公司签“订制药园”协议……不到一年,当地为半夏构建起从种植到管理、回收、加工全产业链的技术、资金、市场服务体系。更可喜的是,2018年12月,“郓半夏”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
先期试种让人满意
  郓半夏能否重现辉煌,关键还要看能否给农民带来真金白银。先期试种的100多亩半夏,尤其是张鲁集镇医养院的试种,给了当地政府底气。
  “有这么好的道地药材,不种植多可惜。”郓城中医院大夫张福建说,2018年初,偶尔遇到孔静珣,他主动承担起半夏先期试种任务,并且组建起团队。张楼村种地老把式张书江侍弄土地,菏泽市半夏研究所所长庞福海等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张福建记录各种数据,刚毕业的大学生张婉跑腿打杂。当年秋天收获,半夏每亩产量达到500公斤。这意味着,按保护价28元/公斤回收,农户第一年种植半夏每亩纯收益6000元左右,从第二年起能达到8000元以上。
  “郓城出产的半夏,的确名不虚传,”庞福海说:“叶片大,叶绿素含量高,测定根茎总酸有效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3倍,并且鲜干比能达2.8-3.0:1(一般为3.0-3.5:1)。
  种植效益高,技术有服务,风险有补贴,资金有贷款……政府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唤起更多农户投入半夏种植队伍:张书江成立半夏种植合作社,种了100多亩;郓城绿思源生态农业合作社,种了50亩;随官屯镇随西村农民范自仓,种了25亩……500多年一直藏在县志里的郓半夏,今又在田间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