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东:戏曲是一种精神图腾 能给百姓一种归属感
中国山东网3月1日讯 (记者 孙杰) 3月1日,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及中共金乡县委、县政府主办,中共金乡县委宣传部、金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山东网等承办的“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媒体行”在金乡县正式启动。虽然媒体行刚刚开始,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所所长郭学东心中早已充满了期待。作为山东省戏曲类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郭学东把戏曲尤其是地方戏看作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文化图腾。他希望通过此次媒体行,让更多的人去感受金乡的文化魅力,让那些漂泊在外的金乡人有一种归属感。
金乡是山东出了名的“戏窝子”,在这个仅有60万人口的县城,常年活跃着200多个庄户剧团。从第一次踏足金乡开始,郭学东就被当地老百姓的那种对戏曲曲艺的亲和感以及“一乡一忆”的非遗传承模式所打动。他认为这些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曲带给老百姓的那种记忆、归属感和亲和感,是别的无法替代的,“尽管每个人会在性格上存在差异,文化上存在差异,但我们在语言上那种归属感是直接的,地方戏就有这种价值。”
让郭学东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山东戏曲、曲艺这两个类别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现在山东省曲艺类剧目大概有3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已经进入省级保护名录,而且保护单位也有四五十个。”郭学东表示,山东的戏曲和曲艺保护还是相当乐观的。“有的剧种已经消失多少年了,后来又被我们挖掘整理出来了,焕发了它的生命。”
在郭学东口中那些消失后又被挖掘出来的戏曲种类里,大弦子戏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种流行于鲁西南和豫东北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山东绝唱了。可经过郭学东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大弦子戏不但“满血复活”,并在去年省里的文艺汇演中得到了全省专家的一致好评。
花这么多人力和物力去拯救一个已经“过时”的东西,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不过,郭学东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像戏曲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偶然存在的,它至少要在这个地方存在100年或传承5代以上。”郭学东说,就和我国从古至今留下的传统习俗一样,这些戏曲也早已深深扎到当地人的记忆中去了。尤其是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它会让老百姓有一种归属感、荣耀感以及亲和感。“我们加大投入来做戏曲保护,就是想在地方上形成一种艺术形式,给人塑成一种文化和精神图腾,通过这个来传播咱们的一些正面、善良的文化,这是其他一些艺术影视不可替代的。”
猴年春晚,谭维维和陕西一帮农村艺人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原本不为人知的陕西地方戏——华阴老腔一夜间火遍了大江南北。对于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并通过电影、电视以及流媒体等来宣扬的做法,郭学东非常认可。同时他也强调,非遗保护应该注重原生态,不能在保护这种文化遗产时,添加新的东西。“我们不能用现在眼光去审视它,完善它,就要保留它的原生态。”郭学东告诉记者,基因的一种完整地保存才是非遗的保护价值,现在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是主要一个项目她在属地的一个保护,而不是要夸大它的一些价值,可能就是在一个地方的保护,这种原生态才是最根本的。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除了营造出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外,还打造了成熟的非遗生态保护圈。“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事做到实处,从原来的寻找非遗向感受非遗转变。”郭学东在谈到我省今后非遗保护工作时表示,只有这样做,非遗才能在全省铺开以后形成不同的个性和价值。
作者:孙杰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