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农民种田种出“新花样”

15.09.2015  10:03

  “一开始经营家庭农场,按照老传统就种了小麦和玉米,耕种、管理和收获加起来一年也忙不过2个月,10个月的时间就浪费了。去年秋天,在县农商行20万元资金的扶持下,我建了6个冬暖式大棚,种植了平菇、草莓、西红柿、晚茬西瓜,在收获的时候,采取自主采摘的方式,家庭农场就变成了一个休闲采摘园。一年12个月,月月有活干,月月有收入,经济效益比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增加了3倍多……”谈起自己的种植“新花样”,泉源乡家庭农场主张强的“华丽转身”,让许多同行刮目相看。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许多种粮大户抓住机遇,通过土地流转,纷纷注册家庭农场。郯城县是农业大县,群众素有“小麦+玉米”和“小麦+水稻”的传统种植模式。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这种单一的种植模式管理方便、收获期集中且短暂,平均亩收益稳定在1000元左右。许多家庭农场主在经营农场时,依然采取传统的一年两茬作物的种植模式。然而,从事粮食作物种植,一年下来市场效益只有2200元左右,除去土地租赁费、农资费等,一个100亩的家庭农场,年最大收益在10万元左右。

  家庭农场里单纯种植粮食,在市场和效益上越来越没有优势。一些有头脑的家庭农场主纷纷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以“复合种植、特色种植和种养结合”等模式,实现家庭农场的效益最大化。“经营家庭农场,不能只做单纯的种粮能手,靠以‘多’取胜,而是要成为经营的‘多面手’,才能抵抗市场风险。”泉东村的杨一宝对此深有体会。2013年秋天,杨一宝将150亩地全部播种了玉米。临近收获期,天公不作美,接连几天阴雨天。收获的玉米没有及时晾晒,导致玉米大量霉变,最后不得不低价出售,倒贴进去2万多元。遭遇了一年白忙活还赔本的困境,杨一宝觉得经营家庭农场可不是简单的耕种问题。经过一番考察,他针对当前城市、乡村实施绿化美化工程需要大量苗木花卉的广阔市场,及时改变种植模式,将150亩地全部改种苗木和花卉,把自己的家庭农场由“粮田”转型为“花卉园”。

  为了引导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走“多样化”增收之路,抵抗市场风险,该县按照“生产有规模、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鼓励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并对其实行特殊扶持政策。如对已认定的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经营耕地、养殖畜禽达到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予以奖励;县农商银行将家庭农场纳入信用贷款支持范围,对家庭农场扩大规模和调整经营模式的贷款授权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50万元,给予贷款利率较其他贷款上浮幅度下调10%至30%的优惠,同时农商银行因地制宜,及时出台专项信贷资金,对扩大规模、升级经营模式的家庭农场主和种粮大户,实施信贷“三优先”:评定信用等级时间优先;发放《贷款证》次序优先;上门送贷优先。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组织授课专家不仅讲解种植、养殖科技知识,还就如何多样化经营家庭农场进行讲解。目前,全县700余个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中,80%以上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开始尝试种养结合、多元化种植、循环经济模式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了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到多种经营模式的“华丽转身”。(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