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在过什么?

21.10.2015  18:41

 

  重阳节,早在战国已然形成,直到唐代走入民间,是固定在农历九月初九的一个传统佳节。

  根据《周易》的理论,“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阳数相重的日子,这才有了“重阳节”的名称由来,也称“重九节”。

  (一)祭祖节

  重阳节几乎是处在年尾时段最后一个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阳节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必须要依靠前人总结的教训、祖先遗留的智慧来耕织种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种 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人,对于先祖的无限敬重、对于祭祀的高度重视,都由此文明根源而来。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么,重阳节能被列入“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就可见这个节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阳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就是“祭祖节”,这是一个游子风尘归来、全族祭奠先人的节日。

  从而我们才看到有关重阳节最著名的那首唐诗,诗行里传达的是这样一种情感基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初九,宗族亲人都在故乡从事着重阳节的风俗活动,唯有王维一人独在异乡、独自寂寥,他才分外怀念故土乡亲,怀念手足兄弟。

  (二)登高节

  这首诗中,同时还提及到了重阳节的第二个节日主题,就是“登高节”。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

  望远,当然是为了观赏美景,观赏漫长的寒冬到来之前、最后的一瞬绚丽秋景;

  而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 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

  如今游览北京故宫,还能在御花园里看见一座太湖石造成的人工假山“堆秀山”,山上建有一座“御景亭”,是整个御花园的制高点。这处所在,就是每年重阳节皇帝率领后妃登高远眺的地方,虽然不能轻易出宫,但是宫廷也要与民间保持同步的节日礼俗。

  与王维那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意思完全一致的,还有卢照邻的一首: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九重阳登山远眺,望穿秋水归乡不得,只好独在他乡饮一杯菊花酒,天空划过秋雁悲鸣,似在啼唱两地不能同聚的伤怀。

  诗中向往的登山场景、悲叹的遗憾感受,与王维诗是一模一样的,然而此诗更为雅致的对仗诗句“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却不如更为口语化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更广, 这就体现了文化在大众传播层面的通俗化需求。由此看来,作诗时候最讲究语言通俗易懂、要让目不识丁的老妪都能听懂诗句的白居易,一定是最懂得传播学的人。

  重阳节登高望远的风俗,要举家出游、倾室而出,就如同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也是要全家出游,外出踏春。

  如果说,三月三的春游,是在蛰伏了漫长一冬之后,于天清地朗的暮春之日,舒活筋骨,迎春 “踏青”;

  那么,九月九的秋游,就是在进入一季冬藏之前,于秋高气爽的暮秋之时,健身祛病,登山“辞青” 。

  全家人要同在春天迎来新一年的希望、释放活力,全族人也要都在秋季送走这一年的病邪、告别青翠。

  这也是诗人苦闷不能归家与族亲共同完成这一节日使命的心理原因。

  其实,重阳节的登高望远,既是一种文体活动,也有一种哲学意味。

  在一年秋暮之时登高望远,看似是将金色秋季的丰收景色尽收眼底,实则是将一年拼搏即将行至尾声的得失之间尽收眼底。

  在四季中第三个季节里的最后一个月份、在一年里奋斗前进路上的最后一站停歇,回望来时路是收获多还是遗憾多、远眺未来路是要坚持还是要改进,这是年度奋进的最后一次调整机会、是生命里程的重要一次回眸停顿、是如同攀登路上的最后一座山亭驻足, 来路有起有伏、前路再接再厉。

  (三)敬老节

  杜甫也有一首《登高》诗,虽没明说是重阳登山,但的确是秋末登台,他写尽了一种寥落老态的悲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果不到行至暮年,活力无限、前途大好的中青年群体,确实很难了解沧桑老者那一份身体力不从心的叹息、生活希望沉沦的无奈,是像杜甫诗里描绘的那样,多病缠身,霜鬓苦颜,落叶声哀,登台步迟。

  所以,重阳节的第三个主题意义就凸显了出来,重阳节,也是“敬老节”。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就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重阳节由此有着为老人祝寿吉祥、祝祷长寿安康的节日寓意。

  形容人到晚年,最常见的就是李商隐的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及他另外一句经典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还有刘禹锡诗里的老当益壮的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夕阳散发余热,人间看重晚晴,桑榆晚景幸福,这都是非常美好而温暖的景象。

  尊亲孝亲,该是任何家庭里永恒不改的话题;

  敬老爱老,这是任何社会中体现文明的标度。

  在人生暮年,心境不免走向苍凉,身体不免走向老态,生命不免走向衰落。但是,依然可以有“夕阳无限好”的另外一种人生状态里的美,依然可以有“为霞尚满天”的另外一份璀璨光华绽放给人间,那是蓬勃朝阳不及的大器晚成,是正午日头不懂的成熟厚重。

  处在一年秋尽、行至岁末的重阳,如同经过一天运转、行至暮时的夕阳,提醒着人们去关爱、去感谢、去敬重,那些经历一生奉献、行至晚年的老者。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
全国“三区三州”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
  记者从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13日,随着平均海拔5049米的西藏措勤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段导线展放工作顺利完成,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中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西藏“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工程主体进度已完成76.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