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金乡县以改建搭平台 靠保护续根脉 走出县域文化发展特色路

11.11.2015  09:08

  “唱了一辈子四平调,这次省城汇演你就让我去吧!”今年6月的一天,79岁的金乡四平调剧团老演员陈东升第三次来到金乡县文化馆馆长赵贤臣的办公室,请求参加“蝶变之路——从‘花鼓戏’到‘四平调’”演出活动。金乡四平调剧团61年前曾在省城演出过一次,在经历了更名、解散等风波后,2015年5月,当地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四平调剧团,这次赴省城演出是金乡四平调史上第二次登上全省舞台。很多老剧团演员争先恐后要去参演。

  恢复四平调剧团只是金乡县近年来重视县域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金乡县因地制宜,将城区闲置的老电影院改建为图书馆,老体育中心改建成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改造后的“两馆”身处城区中心地带,已然形成“15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一手改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手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改建搭台,保护续脉,当地靠着一硬一软“两条腿”走出一条县域文化发展特色路。今年9月,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名单公布,金乡名列其中。

   城区中心位置改建图书馆

  “能舍得在城区中心位置改建这么一处图书馆,足以看出当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今年上半年,验收专家王寿宴看到金乡县中心街的图书馆时感叹,“这可谓县级图书馆改造建设的典范。”

  2012年底,金乡县将位于城区中心街的闲置老电影院改造成图书馆。新改造后的图书馆就在城区,方便了市民借阅。图书馆副馆长黄河介绍,改建之前,位置偏僻的图书馆满打满算常年只有1000张借书证,搬到城区后,这一数字增加了10倍。据介绍,金乡县图书馆现有藏书21万册,年均借阅量达到8万人次,人流量达到22万人次。图书馆藏有盲人书籍105册,并设有残疾人绿色通道。

  王磊在大学期间养成了去图书馆阅读的习惯,到金乡工作之后,金乡图书馆让他的阅读习惯得以延续。“图书馆建在城区中心,非常方便大家阅读,一有闲暇时间,我就愿意往这里跑。”

  和图书馆的改造如出一辙,现在的金乡县文化馆则在原金乡县体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相对于原来的冷清,改造后,文化馆文化广场全面对群众开放,现在一过晚上7点,广场上的人像“下饺子一样”,非常热闹。赵贤臣说,他们正在对篮球场进行改造,今年年底就能将原来闲置的篮球场改造成一处400座室内剧场,并且可以一室多用。

   让乡土演员捧上“热饭碗”

  “生活简单又复杂,真真假假都由他,姑嫂俩吵架闹开了花……”10月13日下午,韵味十足的山东琴书旋律从金乡县文化馆曲艺创作办公室传出来。周艳修、张萍夫妇正在办公室备战10月底开始的全国群星奖选拔赛,他们已对参赛曲目《心比心》作了多次修改。

  2009年之前,俩人还只是鸡黍镇乡下的小演员,虽然已经获得了“全国群星奖”荣誉,但是生活无法保障,“吃了上顿愁下顿”。为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乡县为像周艳修、张萍这样的乡下优秀文艺人才破格解决编制,调入县文化馆等单位,让他们专心创作、演出。如今夫妻二人不仅生活得到了保障,曲艺创作环境还大为改善,获得市级以上荣誉30多项。

  虽然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没能如愿进省城演出,陈东升还是为剧团的恢复感到欣慰。金乡四平调发展走上正轨始于1950年成立的金乡四平调前进剧社,剧团1954年曾赴省城演出过一次,1956年更名为金乡四平调剧团。30年后,市场经济下的剧团宣告解散。2015年5月,金乡县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恢复剧团。这令很多新老演员激动不已,拍手称快。

  金乡县尝试开展校地合作,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和曲阜师范大学成立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对当地的四平调、山东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现已整理出1000分钟四平调影音资料库。当地已有8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受邀成为高校客座教授。在刚刚结束的“济南·明湖秋韵”2015年山东省精品曲艺邀请展演中,全省24个曲艺节目中只有3个是县级作品,其中就有两个是金乡县出品。2008年,金乡四平调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鸡黍之约”有了新传承

  这段时间,金乡县胡集镇后史屯村的村民们多了一个习惯,就是到村文化广场上听“儒学大讲堂”。讲师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儒学,将其变成生活道理。村党支部书记史一良说,“几节课下来,村民慢慢感觉受益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在只要有课都自发来听,整个广场上挤满了人,很多外村的也来听课。”个人素质提高了,民风自然淳朴,“过去人们农闲时只能打牌喝酒,有些地方赌博盛行,现在忙文化,吹拉弹唱、阅读书籍、锻炼身体,变化真大。”马庙镇田楼村的田中锋深有感触。

  “发展文化事业最根本的原则和目的就是便民、惠民。”金乡县文广新局局长陈胜利说。金乡县在抓紧文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育人作用,支持县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家在金乡”“文化大讲堂”“蒜乡好人”等宣传场所,培养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鸡黍之约”的故事在金乡当地广为传唱,以其为代表的诚信文化不光教化了人们的心性,还潜移默化之中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农历腊月二十三,与骤降的气温截然相反,徐州金针菇市场上的金针菇价格突然由每斤2元钱涨到了每斤2.2元。在寒风中等待接货的福建泉州“农家小菜”食品有限公司供应商颜长流失望透顶——本来定了3家种植户的6车金针菇,由于市场价格突然上涨,1车都没有等来。

  绝望之时,金乡县化雨镇的金针菇种植户周树修拉着商定的2车金针菇如约而至,按照约定价每斤2元钱的价格向颜长流交了货。“‘鸡黍之约’是从商的根本,这次损失3000多块钱还能再挣回来,失去了信用就再也挣不回来了!”周树修朴实的话感动了颜长流。此后,周树修每年的金针菇都由颜长流承包销售。

  在诚信文化的熏陶下,金乡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85家,去年销售过亿元企业76家,利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增加到73家。全县去年财政收入、GDP增幅等9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济宁全市第一。金乡县委书记刘章箭由此感慨地说:“文化是一个地方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金乡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文化深深扎根蒜乡大地,已生发出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