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模式: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将输血式变造血式

20.07.2016  19:45

  福建籍侨商陈德启(右)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内,查看葡萄长势(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最近,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的福建籍游客都会收获一份惊喜——2016年全年,宁夏所有4A级以上景区对福建籍游客实行门票半价政策,其中5月份当月4A级以上景区对福建籍游客免门票。

  宁夏给福建籍游客送上“大礼包”,邀请“八闽亲人塞上游”,是为回馈福建省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援助。而这一切,源自于20年前闽宁两省区跨越时空的携手相牵、协作扶贫。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即东西对口扶贫协作。按照中央部署,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20年来,闽宁两省区携手向贫困宣战,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谱写了扶贫开发的华彩篇章,创建了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给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推进带来了许多启迪与思考。

   强化顶层设计是前提

  时光倒流至上个世纪90年代,处于东部沿海的福建省经济实力正迅速跃升。1996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达2600亿元,提前实现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而地处祖国西部的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02.9亿元,不足福建的十分之一。

  福建与宁夏两省区的发展差距,正是当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真实写照。

  199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福建和宁夏实行对口扶贫协作。当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组长的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11月,宁夏、福建首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州市召开,闽宁两省区正式“结亲”,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携手踏上与贫困角斗的征程。

  宁夏扶贫工作开发办公室主任董玲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年来,闽宁两省区协作扶贫抓真章、见实效,最基本的经验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把中央推动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和闽宁两省区在扶贫开发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结合起来,建立起持续带动、持续突破的长效机制,“这是‘闽宁模式’成功实践的战略前提”。

  在“闽宁模式”的顶层设计中,闽宁双方的联席会议制度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从1996年开始,闽宁两省区就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工作部署、达成共识、推动落实、增进友谊的重要举措,每年轮流举办一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总结对口协作工作,商定协作帮扶方向、内容和重点。截至2015年,双方已经召开联席会议19次。

  “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两省区认真研究帮扶和协作事宜,确保扶贫协作工作与两省区发展紧紧相扣,能真正做到‘宁夏所需、福建所能’。”董玲说。

  坚持高层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闽宁两省区也特别注重建章立制,尽快落实议定事项,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20年来,闽宁两省区先后建立完善“市县结对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等机制,承诺的协作事项及时得到兑现。

  以“互派挂职干部”为例,20年来,福建省共选派9批140名干部到宁夏南部山区对口县区挂职锻炼,其中地厅级干部9人,县处级干部79人,科级干部52人。宁夏也选派了15批248名干部到福建对口县区挂职锻炼。

  挂职担任宁夏扶贫办副主任、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的陈星是福建省第9批赴宁夏挂职锻炼干部的“队长”。他说,宁夏的干部群众特别朴实,他们在扶贫工作上投入的精力、付出的劳动非常大。宁夏干部群众展现出来的“干部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鞭策着挂职干部必须把帮助宁夏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己任,为群众脱贫致富奉献才智和力量。

  宁夏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福建来的挂职干部带着福建人民的深厚情谊,传承历届援宁工作队的光荣使命,积极投身宁夏扶贫开发事业,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追求卓越的高贵品质、律己奉献的无私精神,深深地影响带动着宁夏各级干部群众,为“第二故乡”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宁夏到福建挂职的干部,则通过认真学习掌握发达地区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先进发展经验,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全身心投入挂职锻炼,取得了实践锻炼与提高自身能力的“双丰收”。

  此外,在顶层设计的支撑下,闽宁两省区还始终坚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丰富扶贫协作内涵。例如,在第18次联席会议上,两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要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拓展“闽宁合作”模式;第19次联席会议上,提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