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招防范诈骗洗钱 银行将严审开户资料
惊心!开户存漏洞致诈骗案频发
近年来,不法分子非法开立、买卖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继而实施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暴露出一些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在开户环节存在风险防控漏洞,为不法分子非法开立账户提供了可乘之机。
部分案件和监管实践显示,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开户环节,客户身份识别制度落实不严,存在着一定的业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漏洞,为不法分子非法开立账户提供了可乘之机。
据央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出此对策,是因为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逃税骗税、贪污受贿、洗钱等案件频发。
此外,不少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在报送可疑交易报告后,未能对报告涉及的客户、账户及资金采取必要控制措施,仍提供无差别的金融服务,致使犯罪资金及其收益被顺利转移,洗钱等犯罪活动持续或最终发生。
留心!这些情况可能被拒绝开户
《通知》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须切实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杜绝假名、冒名开户,要有选择地采取联网核查身份证件、人员问询、客户回访、实地查访、公用事业账单(如电费、水费等缴费凭证)验证、网络信息查验等查验方式,识别、核对客户及其代理人真实身份,杜绝不法分子使用假名或冒用他人身份开立账户。
最值得关注的是,《通知》拓展了此前已有的“有权拒绝开户”的适用范围。
按照央行此前的规定,银行和支付机构遇到以下三种情况可拒绝开户:一是单位和个人身份信息存在疑义,要求出示辅助证件,单位和个人拒绝出示的;二是单位和个人组织他人同时或分批开立账户的;三是有明显理由怀疑开立账户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
而按照《通知》新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对于以下几类情况都有权拒绝开户:不配合客户身份识别;有组织同时或分批开户;开户理由不合理;开立业务与客户身份不相符;有明显理由怀疑客户开立账户存在开卡倒卖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情形。
银行还可以根据客户及其申请业务的风险状况,采取延长开户审查期限、加大客户尽职调查力度等措施,对于有充分理由怀疑客户与违法犯罪活动相关的,“应当拒绝开户”。
央行《通知》出台后,多位专业人士表示,新规只针对那些“心中有鬼”的人。如果按照合规合法的流程办理开户业务,完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当心!列入可疑交易的将被管控
《通知》明确,相关机构既要重视对可疑交易报告质量的管控,又要重视报告后对相关风险的持续监测和管控,及时采取适当的内部控制措施,有效防范本机构被洗钱、恐怖融资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利用的风险。
《通知》要求,对可疑交易账户实行后续管控,直至拒绝服务、中止业务关系甚至报案。这些后续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对可疑交易所涉客户及交易开展持续监控;提升客户风险等级,并根据相关规定采取控制措施;限制客户或账户的交易方式、规模、频率等,特别是客户通过非柜面方式办理业务的金额、次数和业务类型;拒绝提供金融服务乃至终止业务关系;向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向相关侦查机关报案等。
事实上,对可疑交易报告采取后续控制措施是国际通行做法。本次《通知》可以说是与国际全面接轨。
其实在去年,央行已针对银行账户的弊端采取了行动。即从2016年12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开立账户,每人在同一家银行,且在全国范围内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如果已有Ⅰ类户的,再开户时只能是Ⅱ、Ⅲ类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