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阳区从政府送文化到群众选文化

16.11.2015  10:02

  10月下旬,青岛市城阳区顺利通过省委省政府复查测评,蝉联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早在两年前,该区就被评为首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在青岛市科学发展观满意度测评中,城阳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满意度连年排名全市第一。在文化惠民方面,城阳到底有何“秘诀”?

  在城阳采访,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20多项省级文化先进荣誉称号,也不是各种“高大上”的文化场馆,而是该区独创的“文化超市”——这家网上“超市”里,“商品”五花八门,但都围绕文化主题;注册即可享受“送货上门”,无需花钱。网站名叫“文化超市,欢乐城阳”,自2011年开通运营后,受益群众已超400万人次。它曾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工作案例》,并荣获省政府首届文化创新奖和市政府系统改革创新优秀工作案例。

   被逼出来的“网购”灵感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个“文化超市”惠民项目,可追溯到2009年。彼时,城阳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区、街、社区三级文化设施全部达标,覆盖城乡的“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但是文化部门却发现,长年踊跃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都是些特定人群,其它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问题出在哪儿?

  为寻找答案,2009年下半年,城阳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大调研。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硬件配套虽然齐全,但有影响力的活动少;有些服务与百姓需求不一致;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再只做看客,还有上台表演的意愿。

  “城阳区有近80万人口,外来人口达39万人,几乎占了一半。”城阳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宁春玲说,复杂的人口构成决定了城阳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文化服务模式,必须满足群众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

  症结找准后,一场旨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头脑风暴立即展开:现在人们都喜欢“网购”,想在家门口看一场大戏可不可以“网购”?能不能把日益普及的网络,与传统的文化配送工作结合起来?

  综合群众、专家等多方意见,“文化超市”项目运营理念渐渐清晰:设立一家专用网站,群众通过网站选择所需的文化产品,后台登记受理、梳理汇总后,政府统一配送。

   “文化超市”提供文化大餐

  登录“文化超市”可看到,里面的商品包含了文化演出、流动图书、公益电影、辅导培训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文化演出项目,不仅涵盖了综艺、舞蹈、戏曲、话剧、交响乐等10多个类别,还有合唱、乐器、健身、养生等各类专业辅导培训队,可在接到群众“订单”后提供免费培训。

  由于“商品”内容丰富、“订单式”服务方便,“文化超市”开张初始就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为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产品配送,2012年,城阳区给每个社区配备了一名专职文化管理员。居民们可以将文化需求反馈给专职文化管理员,由管理员统一收集汇总后反馈给区文化部门,区文化部门再根据群众的需求情况提前安排配送计划,按期进行集中配送。

  例如,流亭街道杨埠寨社区在日常村民阅读调查中发现,社区居民对中老年健康类书目需求量较大。社区专职图书管理员立即登录“文化超市”,挑选了近百本介绍老年健康方面的书籍并放入购物车。第二天,区图书流动服务车就将所选书目送到了社区图书室,分发到社区居民手中。

   “私人定制”满足个性需求

  “文化超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有强烈需求的特定人群开“小灶”、吃“小炒”。

  家住城阳区城阳街道北曲西社区的居民迟秋菊,发现社区里的很多居民想听柳腔剧,便找到社区专职文化管理员,向其反映了社区居民的需求。管理员马上登录“文化超市,欢乐城阳”网站,在“超市”中选取了居民喜爱的柳腔剧目,并通过网络下了订单。

  城阳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在后台收到订单后,立即在常规的文化惠民配送演出中安排了北曲西社区柳腔专场,并联系好演出队伍。一周后,一场精彩的柳腔大戏在北曲西社区文化广场上演,迟秋菊和她的邻居们过了把柳腔瘾。

  为不断提升演出水平和服务质量,自2014年开始,城阳区在筛选配送内容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拔“文化超市”演出配送队伍,并引入第三方测评机制,采取现场督察、调查问卷、电话测评等方式,对配送节目进行督察暗访,确保演出质量和服务效果。

  据统计,“文化超市”项目实施5年来,城阳区共向基层配送文艺演出5000余场、电影9000余场、图书报刊20余万册、文化培训1500余场。在这背后,城阳区财政连续5年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为“文化超市”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