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一家三代矿工吃上团圆饭

09.02.2019  22:22

  2月4日,农历除夕,刘志鑫和父母一早就赶到位于枣庄市薛城区海河花园的爷爷家忙活起来。一家人准备好好过个团团圆圆的新年。

  放在以前,这是个奢望。

  刘志鑫一家是一个典型的矿区家庭,祖孙三代都是煤矿工人。过去因为煤矿工作的特殊性,一家人聚少离多,就连春节也是如此,越是到了年节越要保障煤炭生产,加班、值班是常事。刘志鑫的童年记忆里,就没有和父亲一起过年的印象。所以,当他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父亲建议他回煤矿工作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坑儿吗”。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刘志鑫很快改变了儿时的煤矿印象。

  “花园式环境、生态矿井、智能化采煤、无人化作业、一键启停……你能想到这些时尚前沿的词汇就是煤矿吗?”让刘志鑫自豪的是,他作为综采区的一名见习技术员,手里就管着价值3000多万元的全国第一套薄煤层自动化无人开采机组。刘志鑫所在的枣矿集团滨湖煤矿是全国第一座薄煤层“智慧矿井”,采煤在地面集控中心点下鼠标即可。

  矿上还取消了夜班生产,实行了周末集体休假制度,过年还有年假。这样一来,刘志鑫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有时间约朋友聚会、陪女朋友逛街。

  近年来,枣矿集团采取提升装备水平、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劳动组织等措施,推动煤炭主业向科技密集型发展转变,深入推进掘进专业生产模式变革,把矿工从危险、辛苦的生产中解放出来。

  “孙子说的那些一键采煤什么的,我是一句也听不懂,更是想象不到和理解不了。”82岁的爷爷刘合祥是名老矿工,听到这儿也禁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几十年过去了,但刘合祥对第一次下矿井挖煤的记忆仍然清晰。下井后他才知道,到工作面有20多里路,得爬7000多磴,走2个多小时,一个班下来要10多个小时。以前井底煤矿条件差,矿上都是用人力抬下去的木垛进行支护,采煤也都是靠人力用铁锨按米攉,挖好煤后放在筐子里拉着往外走,人在狭窄的巷道内只能爬着走。“他刚干采掘时,一个大男人都累哭过。”老伴张建兰插话道。

  “那时矿工都是自己带玉米面饼子、煎饼下井作为班中餐,带的饭还经常被老鼠偷吃,人只能饿上10多个小时。”刘合祥说。

  “这些老鼠是敌人也是朋友,它们对矿压等异常变化很敏感,能提前察觉到危险因素。”刘志鑫的父亲刘同建同样是一名矿工。轮到他下井的年代,井下安全监控措施不足,矿工们都是观察老鼠的动静。一旦井下有异常情况,老鼠就会飞窜而出,矿工们就迅速撤离躲避。因此,不少矿工故意把剩饭菜给老鼠留着。

  “以前安全靠老鼠,如今,我们监测瓦斯、一氧化碳等状况的传感器遍布整个矿井巷道,即使挖完煤的矿井也进行监控。井下有一丝一毫的变化,我们在监控室内就一目了然。”他说。

  采访期间,刘志鑫的奶奶妈妈进进出出,一会儿陪聊几句,一会儿到厨房里忙碌着,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客厅里,爷爷、爸爸、孙子祖孙三代一起挂起了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结。

  “饭做好了,吃饭喽……”丰盛的酒菜摆上茶几,一家人开始享受这曾经难得的团圆饭。(记者 左丰岐 通讯员 志勇 士刚)

        编辑:胡立荣        责任编辑:徐茸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