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旺季”遇冷 麦市或入“休眠”

11.02.2015  12:34

  在当前国内政策性粮源库存数量高企的情况下,国储小麦竞拍主体限制放宽,进一步减少粮源市场流通的阻力,但受制于需求疲软,国家临储小麦成交延续萎缩态势。麦价在下有支撑、上行无力的情况下,后期将延续区间弱势震荡态势,市场购销将趋于清淡,区域间因供需差异有所分化。

  国内期现价弱势运行

  目前,国内北方主产区冬小麦整体长势良好,其中一类苗比例为20%,二类苗比例为68%,接近上年同期。近期北方冬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利于冬小麦越冬;江汉、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等地气温偏低1~2℃,利于抑制前期旺长的冬小麦。

  受采购需求进一步放缓拖累,国内小麦市场行情整体稳中偏弱运行,因品质差异及区域间短时供需不一,普通小麦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在10~20元/吨,优普麦价差进一步拉大;优质小麦因粮源稀少、普通麦因量大需软均呈现“有价无市”格局。

  截至2月上中旬,国内主产区面粉加工企业普通小麦进厂价为2500~2580元/吨;相比之下,北方麦区中等优质小麦收购价为2860~2920元/吨。

  与优质小麦现货市场价格坚挺相比,国内小麦期货价格则弱势下跌。截至2月6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1505合约期价报收于2643元/吨,较1月中下旬的阶段性高点下跌77元/吨,跌幅2.83%,其间最高价2720元/吨,最低价2602元/吨。

  临储麦成交“量跌价稳”

  《国家临时存储粮食(小麦)竞价销售交易细则》自2月3日起将 参与国家临储小麦的竞拍主体放宽,粮食购销企业同样可参与竞拍,国储小麦竞拍限制放宽,意在进一步缓解高库存。但由于临近节日,市场主体参与国家临储小麦拍卖的积极性不高,国家临储小麦成交呈现“量跌价稳”格局。

  自1月中下旬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受制于需求乏力,其成交情况冷热不均,总体清淡,周度成交量已由1月中旬的30.8万吨下降至22.1万吨;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其周度成交量保持在72万~79万吨。

  从周度成交均价来看,国家临储麦近三周成交均价在2453.48~2455.71元/吨,基本没有变化。从不同等级小麦成交情况来看,三等小麦成交情况好于一、二等小麦,凸显出用粮企业对成本控制极为敏感。

  以江苏地区为例,2月3日江苏地区2014年产一等白小麦成交率7.87%、二等白小麦成交率32.12%、三等白小麦成交率81.05%;2014年产一等混合麦成交率34.15%、二等混合麦成交率71.07%、三等混合麦成交率88.48%。

  截至2月上中旬,国家临储小麦(含2014年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为2200万~2300万吨,主要分布为江苏地区449.7万吨,安徽地区649.5万吨,河南地区975.7万吨,湖北地区181.8万吨。

  下游需求疲软是硬伤

  由于今年国内面粉市场“节假日效应”大大弱化,使得面粉加工企业在竞争“水深火热”的面粉市场中生存难度进一步加大,但面粉企业之间经营情况不一,大型面粉企业因其规模化优势较为明显,其经营情况明显好于中小型粉企,部分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较往年提前停工放假。

  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小麦粉产量达1.4116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2014年国内工业饲料总产量1.87亿吨,同比下降2.6%,国内肉蛋类消费均出现下滑。

  国内加工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消费需求明显下降,加剧了行业竞争程度,下游主体备货意识淡薄,面粉加工业整体处于微利格局,面粉加工企业对面粉价格的变动较为敏感,处于调价上下两难的局面,大多呈观望状态。

  据市场反映,春节日益临近,面粉需求在前期有所改善后保持平稳,麸皮库存量保持充裕,因下游饲料需求较为清淡,面粉加工企业麸皮销售情况一般。截至2月上中旬,北京地区特一粉出厂价3200元/吨,杭州地区3360元/吨,广州地区3340元/吨。